学会头条

分支机构成立 | 北京市朝阳区预防医学会血液病防治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朝预>血液病防治研讨会成功举办

来源: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4-09-23

微信截图_20240909091542



2024年9月6日下午,北京市朝阳区预防医学会血液病防治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朝预>血液病防治研讨会在北京浙江大厦隆重召开,旨在提升相关机构对于血液系统疾病诊疗的重视程度,推动疾病前沿信息传递,提升血液系统疾病及相关并发症的诊治水平,推广相关诊疗技术的规范化使用。



大会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液科杨春主持,她对莅临现场的各位领导、专家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微信截图_20240909091651



大会伊始,首先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液科主任、北京市朝阳区预防医学会血液病防治专业委员会筹备组组长王旖旎向大会作了筹备工作情况汇报。



北京市朝阳区预防医学会血液病防治专业委员会是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牵头,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日友好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市垂杨柳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等单位共同发起,在多位专家顾问以及北京市朝阳区预防医学会的指导、策划和筹备下,陆续召集54名委员,共同聚焦血液病防治领域,同时定向邀请了朝阳区以及外区的三甲、二级、社区等相关卫生医疗机构各单位优秀的从事血液病防治领域人员。



微信截图_20240909091722



随后,北京市朝阳区预防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尚晓梅宣读了《北京市朝阳区预防医学会血液病防治专业委员会成立批复》,并正式宣布专委会成立。


微信截图_20240909091755



作为成立大会承办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书记张宏家在大会上发表致辞,他对专委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北京市朝阳区预防医学会血液病防治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是为了进一步加强血液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工作,提升朝阳区血液疾病的整体防治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医疗服务,将为推动朝阳区、北京市乃至全国血液病防治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微信截图_20240909091825



接着,大会进行了投票环节,选举产生了专委会的首届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兼秘书长及所有委员,当选名单由北京市朝阳区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北京市朝阳区预防医学会会长刘运杰公布。名单如下:


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液科主任王旖旎


副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血液科主任李振玲、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病区主任应志涛、首都儿科研究所血液内科主任刘嵘、北京市垂杨柳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叶芳、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肿瘤主任郭振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液科主任杨光忠


常务委员兼秘书长: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血液科冯翠翠


微信截图_20240909091859

微信截图_20240909091927

微信截图_20240909091954



刘运杰会长向当选血液病防治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及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希望专委会成立后专家们能紧密团结,顺应学科发展趋势,开展学术交流,进行科学研究,推动成果转化,普及血液病防治相关知识,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助力2030健康中国。


微信截图_20240909092023



随后,北京市朝阳区预防医学会会长刘运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尚晓梅、血液病防治专委会主任委员王旖旎主任为血液病防治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委员颁发证书。


微信截图_20240909092118

微信截图_20240909092147

微信截图_20240909092217

微信截图_20240909092247



新任主任委员王旖旎主任在当选感言中介绍,未来血液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工作计划将分为五步:

01

组织学术交流与研讨;

02
开展血液病防治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
03
构建完善的血液病防治健康服务体系;
04

提升基层的血液病防治能力;

05
加强血液病防治知识的科普宣传。


微信截图_20240909092318



如今,随着医学科技进步,血液病诊疗技术取得了明显突破,但亟需在推广方面得到专业平台支持。血液防治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将进一步规范血液系统疾病诊疗,在整合资源、促进学术交流、科普宣传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血液病防治专业委员会顺利成立之后,大会迎来了首届朝阳区预防医学会血液病防治研讨会。大会主席王旖旎主任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学术会议邀请了血液病领域非常知名的专家带来学术分享,旨在引导与会嘉宾深入思考血液病防治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发不断创新和进取的精神。


随后,多位专家进行了精彩的讲座和病例分享。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病区主任应志涛、中日友好医院血液科主任李振玲主持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液科主任杨光忠进行了题为《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维持治疗现状》的讲座,深入探讨了MM(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现状与挑战。


微信截图_20240909092432




尽管MM目前无法治愈,但维持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具有重要意义。来那度胺作为NDMM(新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维持治疗的优先选择,被视为用药的基石。同时,新药如达雷妥尤单抗、卡非佐米等在未来MM维持治疗中具有无限潜力。


微信截图_20240909092520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鲁亚晶、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血液科舒亚南则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交流和思考机会。


微信截图_20240909092555微信截图_20240909092646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曹静分享了《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病例》。此环节由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主任刘嵘和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血液科主任叶芳共同主持。


微信截图_20240909092729



对于病例应对的难点,曹静总结了四点:



第一,对于LCH病人,化疗前的内分泌评估是非常必要的;第二,我们要根据病人的具体状态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第三,对于那些内分泌系统受累的患者,我们需要采取内分泌替代治疗;最后,慢病管理也很重要,要长期随诊,特别注意LCH治疗后的激素水平监测,并与内分泌科室开展长期合作。



微信截图_20240909092758



北京友谊医院血液科尤亚红与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血液科王玲积极参与了病例的讨论,提出了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曹静则进行了详尽解答。


微信截图_20240909093541

微信截图_20240909093613



此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液科冯翠翠带来了《心脏淀粉样变性》的主题讲座,并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超声科副主任史宪全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液科主任王旖旎共同主持。


微信截图_20240909093642




心脏淀粉样变性是一种病情严重、进展迅速、治疗困难且病死率较高的疾病,因此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大意义。以抗CD38单抗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可以为新诊断的AL淀粉样变性患者带来更深层次的、更快速的血液学缓解,并显著改善患者受累器官的功能。同时,更多新机制的药物治疗也在不断探索中。例如,T细胞参与的免疫疗法,如双特异性抗体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也是未来可能的治疗选择。



微信截图_20240909093711



随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血液内科迪娜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液科韩雪进行了相关讨论。


微信截图_20240909093755

微信截图_20240909093835



中日友好医院血液科黄媛分享了《单中心血液肿瘤新冠感染后转归》的研究成果。这场分享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核医学科袁磊磊、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郭振兴主持。


微信截图_20240909093907





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患者,即使面临外周血B细胞缺失的特殊情况,接种SARS-CoV-2疫苗后仍然能够获得宝贵的免疫反应,这为他们的健康防护增添了新的希望。然而,需要进一步探究的是,在初次感染SARS-CoV-2后形成的记忆T细胞,是否能够在没有B细胞应答的支持下,对病毒的再次暴露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此外,在B细胞缺乏的情况下,恢复期血浆输注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和康复的可能。



微信截图_20240909094007



分享过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液科杨春、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牛靓雯与黄媛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微信截图_20240909094039

微信截图_20240909094114



最后,王旖旎主任对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她对各位专家的精彩讲座和病例分享表示感谢,并希望全体委员能有所收益,将所学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去。


至此,北京市朝阳区预防医学会血液病防治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朝预血液病防治研讨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