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5-04-03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 “流脑”。近年来,流脑菌群呈现多样化趋势,新增病例持续出现,给疾病防控工作带来新挑战。为提升基层单位对流脑疾病的认识,普及小月龄儿童疫苗防控知识,强化依法告知流程,2025 年 3 月 28 日下午,由北京市朝阳区预防医学会主办、朝阳区预防医学会预防接种专业委员会承办的 “2025 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控” 会议,在新云南皇冠假日酒店如期举行。朝阳区预防医学会预防接种专委会主委陈秋萍、朝阳区疾控中心计划免疫科贾滨科长、北京大学人文学院医学伦理与法律学教授刘瑞爽、北京市海淀区田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张晓磊进行授课,80余名社区代表参会。
会上,贾滨科长对我国流脑流行趋势进行分析。他借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表的最新疾病负担数据指出,小月龄儿童流脑发病率上升,且婴幼儿病程进展快,疾病负担重,同时病例菌群呈现多样化。因此,小月龄儿童是流脑防控的重点保护对象。近年来,北京市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监测显示Y群、W群均有检出,提示现有防控策略亟须调整。贾滨科长特别强调,四价流脑结合疫苗是经济有效的预防手段,对 6 月龄以内婴儿和 3 岁儿童的流脑防护效果显著。
随后,刘瑞爽教授从法律角度出发,深入讲解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中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他提出,预约医生需严格按照说明书程序,进行全面、明确的告知,避免因告知不充分导致知情同意书无效,引发医患法律纠纷。必要时,可通过盖章、签字确认等方式,明确受种者的选择。此外,建议采用多渠道告知的方法,提升公众认知。
紧接着,张晓磊医生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分享工作经验与思考。他强调,工作人员不应为家长代选接种程序,而应依据说明书履行全面告知义务。同时,她指出,若辖区内出现小月龄流脑病例,因未告知家长小月龄儿童可接种疫苗,相关单位可能需承担高达百万的法律风险。
最后,陈秋萍主委分享了朝阳区妈妈班在多渠道告知工作中的阶段性成果,为一线预防接种工作提供助力。
此次会议促使与会者留意到日常工作中容易忽视的细节,启发大家重新审视、思考,对工作环节做出更为周全的安排。相信随着对这些细节的重视,不仅能够助力婴幼儿流脑防护工作的顺利推进,也为工作人员筑牢自我保护的防线提供有益参考,带来了新的思考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