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

价格大跳水的“临期食品”,品质跳水吗?测试结果告诉你!

来源: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2-10-18

原价8元的果汁饮料,现价1元;原价15元的薯片,现价15元3罐;原价16元的进口巧克力,现在12元3块;原价超过50元的进口食品,现在以“盲盒”形式销售,15元包邮……

 

一段时间以来,“临期食品”几乎成为高性价比的代名词。作为“尾货”,临期食品折扣力度较大,平日里“高攀不起”的名牌零食,只要成为临期,也能低价拿下。但临期食品的营养成分会有所流失吗?到底临期食品和正常产品有什么差别呢?

 

 

临期食品的品质不“跳水”

最近,上海市消保委微信团队选取了9款保质期相对新鲜的食品以及相应的临期食品,送往上海市营养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测了一些指标,发现:

 

饮料类临期食品维生素C含量丢失

经检测,非浓缩复原型橙汁临期产品比新鲜产品维生素C含量降低73.6%;柠檬味茶饮料临期产品比新鲜产品维生素C含量降低36.4%。

 

临期食品酸价和过氧化值有变化

酸价体现的是油脂中酸性物质(游离脂肪酸)含量的高低;过氧化值体现的是油脂中过氧化物含量的高低。

 

如果食品放置过长、生产过久或者贮存条件恶劣,食品中的油脂不可避免的会发生酸败氧化,引起酸价、过氧化值增高。

 

在这次对比中,方便面和饼干的酸价变化较不明显;而沙琪玛、锅巴等油脂含量较高的产品,酸价变化更大一些。临期食品的酸价和过氧化值虽然多少都有些升高,但仍然都是符合国标要求的。

 

如此看来,临期食品在品质上和新鲜食品有区别,但仍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如果在意,可以避免购买维生素含量比较高的临期食品,尽量购买生产日期较近的产品,食品买回来后注意在阴凉避光的条件下保存。

 

但是,食品保质期是什么呢?由谁定的呢?

 

 

食品保质期

食品保质期是什么?

根据《食品安全法》和有关标准的规定,食品保质期是指食品在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保质期由厂家根据生产的食品特性、加速试验或测试结果进行确定,相当于企业针对产品对消费者给出的承诺——在这个期限内,食品的风味、口感、安全性各方面都有保证,可以放心食用。

 

保质期是谁定的?

食品保质期是由厂家自定的。食品能够保存多长时间,跟食品的种类和配方有关,还跟生产工艺密切相关。同一种食品,技术好、生产规范的厂家可以实现更长的保质期。

 

厂家是如何设定保质期的?

一般通过“稳定性试验”确定的。比如一个保质期1年的食品,可以放在接近真实储存条件的恒温、恒湿试验箱里,每隔一段时间拿一批出来看看保存效果如何,包括微生物、感官指标、理化指标等。

 

一般产品上市后,厂家还会根据货架实际抽样的结果以及顾客投诉等信息验证保质期的有效性。其实保质期1年的食品并不意味着厂家就做1年的试验,或者刚好能保质1年。因为现实中食品可能经历温湿度的波动、光照变化、运输颠簸等,所以需要有一个保险系数,否则企业的风险也太大了。

 

保质期内的食品一定安全吗?

很多人认为,只要在保质期之内就可以放心吃,但是即使没有过期,也不一定会绝对安全。对于食物包装来说,不能只注意期限,还要留意保存条件。包装上表明的保质期是一定条件下的保存期限,如果没有按照规定方式保存,食品的保质期也是无法保证的。

 

所以,想要保持食物的品质,除了以保质期作为参考标准,希望大家能按照自己的食量购买食物,以免发生吃不完放坏了还要犹豫吃不吃的惨剧……当然,合理的储藏方式也非常重要!

 

食品过了保质期,还可以吃吗?

1、长保质期食物,过期时间不长能吃

长保质期食物,一般可以存放几个月到几年不等。这类食品的保质,通常是在食物的风味、口感、外观等等各方面,如果过期时间不长,还是能安全食用的。

 

因为超过保存期,它们主要也是风味、质地可能发生改变,没有新鲜的好吃了,但一般不会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超市中常见的长保质期食物有:饼干、肉干、果干等干制食品;除新鲜饮料之外的大部分瓶装饮料;罐头食品;UHT 盒装牛奶(超高温瞬时灭菌乳)、常温酸奶;火腿肠等加工肉制品;酱料类食品;冷冻食品(这个比较特殊,因为仅在冷冻状态下才长保)。

 

2、短保质期食物,建议扔掉不要吃了

短保质期食物,通常需要冷藏保存,这类食物的保质期通常比较严格,保质期一般在 30 天以内(面包等烘焙食品除外,因为冷藏会让淀粉老化)。

 

只要过了保质期,它们微生物超标的风险会增加,那就不要吃了。因为短保质期食物中的微生物并没有被完全杀死,仍然可以生长,如果超过一定限度,食物就可能会腐坏了。

 

超市中常见的短保质期食物有:巴氏杀菌奶(鲜牛奶);新鲜果汁;新鲜的面包、蛋糕;冷鲜肉;冷藏酸奶;生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