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

七十多万感染者康复后被歧视?“复阳”者是否具有传染性?

来源: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2-10-20

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越来越多的人治愈出院(舱)。那么,治愈出院的标准是什么呢?

 

根据诊疗方案标准:经过治疗或处于恢复期的新冠病人,并不一定要核酸阴性才能出院(舱),即使核酸检测是阳性,只要其Ct值连续两次≥35(至少间隔24小时)即可出院(舱)。

 

Ct,Cycle threshold,循环阈值

那么Ct值又是什么呢?我们在采咽拭子的时候,会从喉咙里挑出这么一小坨体液,然后就看这一坨体液里有没有病毒:很多为阳性,没有或很少为阴性。

 

然而,实际情况下,病毒可没那么容易就能观察到。为了侦测到病毒,检测仪器需要把病毒样本基因放大到一定程度。这个手段就叫PCR,可以复制病毒的遗传物质,也就是核酸,让它们翻倍。

 

Ct值就用来表示他们翻了多少倍

Ct20:就是2的20次方倍

Ct35:就是2的35次方倍

Ct40:就是2的40次方倍

 

核酸检测时,把采集的体液拿过来,把里面的核酸增加到一定程度。

1.Ct≥35,增加到2的35次方倍,还是检测不到,说明病毒太少了或压根没有。

 

2.Ct<35,不用增加到2的35次方倍,就能检测到病毒,说明病毒浓度高,感染了。

 

有的市民比较担心治愈患者复阳该怎么办呢?会不会有传染他人可能性呢?复阳病人是否还能再参加工作,结婚或者回归社会?

 

这些一度困扰国内23万确诊者与50多万无症状感染者的复阳遭歧视的难题,现在有了一个标准的科学答案。

 

 

“复阳”指南

复阳,指的是新冠病毒感染者在核酸检测结果转阴之后,达到出院或解除隔离标准,但再次出现阳性检测结果(Ct值<40),对于复阳者来说:

 

1.核酸检测ct值≥35的,可不作特别处理,个人做好健康监测、单独居住。

 

2.核酸检测ct值<35,按照规定应当立即转运至定点医院或方舱医院进行隔离管理,复阳人员的检测结果不影响所在楼栋、小区的风险区的划分。

 

 

“复阳”者不具有感染性

钟南山院士领衔对2021年广州医科大学收治的158例德尔塔毒株本土感染者,以及679例境外输入感染者进行研究:本土病例中77例出现复阳,比例为48.73%;境外输入中437例复阳,比例高达64.36%。

 

由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团队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合作研究,研究表明:没有发现复阳的新冠感染者有传染风险,复阳患者也并未显示临床症状加重,无需接受住院治疗。

 

研究发现,在所能获得的25份复阳者上呼吸样本中,全都没有培养出可以感染细胞的病毒。在一些样本中,病毒的载量并不低,核酸检测的Ct值在25~29之间,即便如此,还是没有检测到活病毒。

 

在这些所有的复阳者中,23人是在社区中发现,相关流调追踪到了259名密切接触者,但没有一人被复阳者感染!

 

不仅如此,研究还发现,复阳患者也并未显示临床症状加重的状况,无需住院治疗。在有完整记录的复阳者中,只有6.57%有临床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嗓子不舒服、疲倦。

 

在收治观察期间,复阳者的免疫细胞比例回归正常范围。即便复阳后患者体内的病毒量增加,但是肺部的损伤并未因此变得更严重。除了少部分严重患者,大部分复阳者肺部的炎症在隔离观察期间也进一步得到了吸收。

 

既然复阳者的健康状况还是在逐渐好转,那么复阳也就是康复的一个过程,并不代表病情发生恶变。

 

钟南山院士等团队的研究表明,复阳没有传染风险,也无需治疗,如果还要把这些人再次集中隔离,结果也只是消耗社会资源,损耗国家财政经费,无端增加医疗资源被挤兑的风险。

 

 

“复阳”者遭歧视

新冠感染后复阳现象虽属一种不幸,但更不幸的是,不但大量的复阳者生活在感染的阴影之中,完全康复的人,也同样面临可能出现的歧视。这些复阳者战胜了病毒,却像病毒一样被排挤、隔离。

 

在上海疫情之后,一些企业招工表示“进过方舱的不要,阳过的不要”。曾经阳过的打工人因此“找不到工作” 、“没钱住旅馆”,这些社会问题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这段时间里,大家辛苦了。但在这关键时刻,我们还不能松懈。更要科学的认识“复阳”消除对“历史阳”的恐惧,避免社会污名化和歧视。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平等的关怀,是我们战胜疫情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