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2-10-27
蹲厕所、趴桌子后直起身来,经常会感受到一阵疼痒交加的“酸麻感”?这种生理性的手脚发麻,通常能自行缓解,但如果经常出现,就要当心身体出现问题了,手麻、脚麻、腿麻…不同部位的“麻”代表什么?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身体发麻的经历:蹲厕所、趴桌子后直起身来,迎接自己的常是一阵疼痒交加的“酸爽感”。
这种生理性的手脚发麻,主要由不良姿势或是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造成的,导致局部供血不足、末梢血液流通不畅。一般而言,发麻属于正常的生理性现象,大多在以下情况出现:
1.磕碰桌角碰到麻筋。
2.久坐腰肌劳损刺激神经。
3.长时间保持趴睡等不良睡姿。
4.蹲厕时间过久、久拎重物等。
这类手脚麻木一般症状较轻,对身体的影响较小,通常能在短时间内缓解,握拳、拍打、紧绷脚部等动作重复几次,即有缓解之效。但如果突然出现经常性身体麻木,甚至夜间因麻痛被惊醒,就要小心身体出现问题了。
疼痛的演变进程:从麻到木。身体“发麻〞,不只是一种感觉,也是神经感觉异常发出的信号。这主要是由于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压迫血管引起血液循环不良,从而压迫神经,导致传导出现障碍,引起“发麻”。
这些“麻〞一般在远离刺激因素后可逐渐恢复。一旦从“麻”的刺激性症状,演变为破坏性症状,就会出现身体“发木”的情况,通常与疼痛相伴。如果神经完全被破坏,则会感觉不到痛,只剩下“木”。
1.手麻:警惕腕管综合征
高发人群:一般好发于常搬运、托举等工作人员,但手机、电脑玩得过多也会增加病发风险。主要是外伤、劳损等引起的腕部病变或退变。
主要症状:
①多表现为大拇指侧的三个半手指(拇指、食指、中指及无名指一半)麻木疼痛,有时甚至会在夜间被麻醒。
②压迫到神经时会引起手指麻木、无力、灵活性降低,也可能伴有胳膊、手腕等处的麻胀感。
就诊科室:骨科或康复科。
2. 上肢麻伴肩颈痛:当心颈椎病
高发人群:中老年人,长时间久坐、低头、枕头过高或过低等可能引发颈椎病。临床中,因颈椎神经压迫导致的手麻比例高达70%,是引起手麻最为常见的疾病。
主要症状:颈椎退化(骨刺、骨质疏松)及椎间盘突出,可能会导致神经根型颈椎病:
①第六条颈神经根受压,大拇指麻木。
②第七条颈神经根受压,食指、中指、无名指麻木,时常感到脖子很累,似有重物压着,早上起床时双手有僵硬、麻木感。
③第八条颈神经根受压,小指麻木。
④严重者手部和上肢肌肉萎缩,无力握紧东西。
⑤大多伴有关节增生或韧带钙化等症状,并同时出现颈肩部的肌肉酸痛,甚至呕吐、头晕、耳鸣等症状。
就诊科室:骨科或康复科。
3.从脚底开始,沿腿发麻:排查糖尿病并发症
高发人群:糖尿病患者。
主要症状:出现四肢末端麻木、疼痛,针刺样、烧灼样或蚂蚁爬样等感觉异常。通常以下肢较为严重,两侧肢体可同时或先后发生。不适从脚趾开始,到足踝后再上升到膝盖。
就诊科室:内分泌科。
4. 腿麻伴腰疼:警惕腰椎间盘突出
高发人群:腰椎肩盘突出患者,20岁以后,椎间盘会开始退化。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有外伤史、不良姿势等群体容易引起腰椎疾病。
主要症状:
①若第3~4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第4腰神经的神经根,麻木就会从臀部沿大腿外侧放射到小腿前内侧,最后到达足趾。多数人还会伴有腰痛,活动后加重。
②常表现为反复性的下肢麻木,单侧或者双侧的大腿、小腿以及足部出现麻木,同时伴有腰部疼痛等不适症状。
就诊科室:骨科或脊柱外科。
5.单侧手脚一起麻:小心脑卒中
高发人群:心脑血管病患者。
主要症状:部分脑卒中患者发病前会出现短暂性脑部缺血,出现一侧偏身阵发性麻木。若脑部缺血时间较长,血栓形成堵塞动脉血管,就会出现单侧手脚持续性麻木及无力的情况。
就诊科室:急诊、心内科。
6. 麻痛不止:筛查肿瘤
高发人群:老年人群。
主要症状:出现长期慢性的手脚麻木、无力等,且持续不能缓解,考虑可能由恶性肿瘤引起。女性尤其需要查看卵巢和乳腺,以便尽早发现肿瘤,及时治疗。
就诊科室:肿瘤科或妇科。
7. 四肢都麻:警惕神经系统疾病
高发人群:男性青壮年,格林-巴利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是神经纤维和髓鞘遭受免疫攻击造成的,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主要症状:
①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一种急性炎性周围神经病,患病前多有感染病史,如起病前1~4周有疫苗预防接种史,或有过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病史,如感冒、腹泻等。除肢体障碍外,患者还会出现多汗、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及手足肿胀等。
②早期症状以感觉障碍为主,临床上常有对称性的疼痛,有麻木、虫爬、发热、触电样等异常感觉,且下肢症状较为多见,从脚趾到膝盖都可能出现不适症状。
就诊科室:神经内科。
TIPS:身体麻木首先要明确诊断,若有神经方面的问题,必要时需做肌电图检查,确认神经受损的程度、范围、性质等;若是其它痪病引起的手脚麻木,则应到相关科室诊治。
生理性身体发麻,对健康影响较小,一般在避开刺激因素后可自行恢复;但刺激性麻木是很多痪病的常见并发症,需遵医嘱进行治疗。生活中,做到以下7点也有助缓解症状:
1.合理饮食
烹调多用蒸煮方式。建议成人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烹调用油以25~30克为宜,糖的每日摄入量最好不超过25克。吃肉首选鱼禽类,以瘦肉为主,多食用西蓝花、菠菜等高纤维蔬菜。
黄豆经特殊发酵处理后的纳豆,可以辅助溶解血栓,逆转动脉硬化等血管性疾病,也能保护骨骼。
2. 多饮水
喝水要少量、多次、慢饮,并平均分配在一天内的任何时间。一般情况下,每次200毫升左右,一天6~8杯水。
心衰患者日饮水量一般不要超过1.5升;心衰伴有肾功能减退、急性心衰发作的患者,每日饮水量应严格听从医生指导。
3.补充维生素
老人要适当补充维生素B1和B6、维生素C,提高身体代谢功能,缓解手脚发麻症状。
4. 适度运动
午后或傍晚,可在户外进行散步、慢跑、打太极等运动,但不可时间过长或运动量过大,运动前先热身10分钟(伸腿、扭腰等)。
5.注意睡姿
睡觉时最好平躺,不要压着手脚。枕头高度一般以7~9厘米为宜,软硬也要适中。平时避免趴睡、久坐、蹲厕所时间过长等。
6. 定期体检
老人要定期查血压、血脂,以及做血液流变学检查,如有高血压或高血脂,及时治疗。
7.作息规律
坚持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晚上不要长时间看电视,养成睡午觉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