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2-11-07
近日,由湖北中医药大学纳米生物传感中心制备的新型针灸传感针的相关成果在纳米材料领域国际权威期刊《Small》上发表,研究成果以“Acupuncture Needle-Based Transistor Neuroprobe for in Vivo Monitoring of Neurotransmitter”为题。
在该工作中,首次在针灸针的尖端构建了一种新型场效应晶体管(FET)生物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活体鼠脑神经组织释放的神经信号分子。实验结果显示,该针型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对溶液中多巴胺和神经肽分子高度敏感,具有很好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可成功用于活体鼠脑多巴胺和神经肽分子的实时监测,并且能够区分帕金森病模型与正常大鼠释放的多巴胺水平。通过在针灸针上构建场效应晶体管传感器件,理论上可以实现对针灸治病过程中涉及穴位释放的物质进行活体原位检测,为活体信号分子的探测建立一种新方法。
据了解,该新型针灸传感针可以将活体检测对象从原来的电活性物质扩展到核酸、蛋白、小分子等,为研究针灸治病机理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湖北中医药大学检验学院院长、纳米生物传感中心主任张国军教授介绍,团队一直致力于将纳米生物传感技术运用于中医药科技创新,先后与针灸治未病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多个高水平科研团队合作,在全球首创“纳米针灸传感针”,获得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在此基础上,团队历时近5年,首次在针灸针上制备了一种新型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可以对针灸治病过程中涉及的大部分物质进行活体原位检测,后续将进一步阐释针灸治病机理,助力推进中医针灸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
与此同时,团队还与该校药学院专家团队合作,发展了多种生物传感器用于中药芦丁、浙贝母、川贝母、厚朴等有效活性成分及重金属含量检测,并开发出一种纳米电化学草药传感器,利用DNA条形码技术设计相应的DNA探针,实现对珍贵中药材西红花及其混伪品的快速鉴别,助推完善中药材质量标准,客观评价中药材质量状况。
张国军教授表示,在理论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是纳米生物传感中心奋进的方向。下一步,团队拟与企业合作,申报建设基因诊断与个性化治疗工程研究中心,更好服务临床与人民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