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2-11-10
人吃五谷杂粮,难免有需要吃药的时候。但是,吃药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我们经常会问医生:什么时候吃药?一天吃几次?每次间隔多久?而且,这药有要求饭后吃的,有要求饭前吃的,有要求空腹吃的。这“饭前吃药”和“空腹服药”,可不是一回事儿!
胃肠道生理情况变化对药物的吸收有着较大的影响,所以,不同的药物,对服用时间有不同的要求。
胃是一个中空的囊状器官,主要功能是暂时储存食物进行初步消化;成人的胃一般能容纳1-2L食物,因此人们只需要一日进食2~3餐,在一次饱餐后食物可以慢慢地由胃进入小肠。进食时,食物对各种感受器的刺激也能反射性引起唾液、胃液、胰液、胆汁的分泌和胃、胆囊活动的变化以及胰岛素的分泌,为消化食物做好准备。食物入胃后即受到胃壁肌肉收缩的机械作用和胃液的化学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被初步分解,胃内容物变成粥样食糜,逐次小量地通过幽门排入十二指肠。
正常人每日分泌胃液的量为1.5-2.5L,其中主要成分为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内因子、钠、钾的氯化物。正常人禁食一昼夜后,盐酸排出量0-5mmol/小时,在进食和药物的刺激下可达20-25mmol,空腹时胃液的pH为0.9-1.5,饮水或进食后,pH可上升到3.0-5.0。由于胃液的pH呈酸性,所以有利于弱酸性药物吸收(药物解离少,分子型比例高,脂溶性高),而不利于弱碱性药物吸收。
标注需要“空腹服用”的药物一般需要在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服药,比如在胃液中不崩解、到肠道才被吸收的肠溶片,就需要空腹服用;其他宜空腹服用的药物还有:驱虫药、滋补类中药、盐类泻药、阿仑膦酸钠片。
一般在食物入胃后5分钟,胃就能以每分钟3次的频率蠕动,胃蠕动可使药物与食物充分混合,同时有分散和搅拌作用,使药物与胃黏膜充分接触,利于胃中药物的吸收,每一次蠕动波可将1-2ml食糜药物向十二指肠方向推进。
不同食物的排空是不同的,这和食物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有关。一般来说,稀的流体食物比稠的或固体的食物排空快,颗粒小的食物比大块的食物排空快,等渗液比非等渗液排空快,不消化的固体食物排空最慢。在三种主要营养物质中,排空时间由长到短的顺序为:脂肪>蛋白质>糖类。人们吃过脂肪餐后,胃运动受抑制,胃排空时间延长。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通常需要4-6h;此外,温度对排空也有影响,高于或低于体温的溶液排空较慢。
进入胃内的食物按吞咽的先后顺序分层排列,即先入胃的食物与胃壁接触,后入胃的食物则进入胃腔内的中心,暂时不与胃黏膜接触。因此,易受胃酸影响的药物宜餐前服,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则宜餐后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饭前服用一般是指在吃饭之前15-30分钟服药,这包括促胃肠动力药、胃黏膜保护剂、利胆片、黏痰溶解剂等;餐时服用是指和食物一起吃下去;而餐后服用可不是吃完饭立刻吃药,而是最好间隔15-30分钟再服用,这一类药物除了对胃肠刺激比较大的药物之外,维生素类药物也是饭后服用更好消化。
总之,受患者的生理病理状况、食物及药物的理化性质等因素影响,空腹状态、进食前后服药效果有区别,所以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服药前一定要仔细看药品说明书,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及医嘱服用。
通常,吃药的时间及间隔,是根据药物在体内代谢的动力学决定的,只有按照药物说明书规定的时间与间隔吃药,才能最大程度保障药物的治疗效果。那药物说明书中的用药时间及间隔,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下。
1.晨服
通常指早晨起床后、进食早餐前1小时,如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异烟肼,在清晨顿服(一次性服用),可以产生很好的杀菌效果。
2.空腹
指在餐前1-2小时或餐后2小时左右服药,如肠溶片类药物,该药物在胃液中不易被崩解(指药物制剂在吸收前的物理溶解过程),只有肠道中才会被吸收,所以一般要求空腹服药。
很多人认为,空腹服药只要在吃药时保持空腹就可以了,吃完药就可以立马去吃饭了。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3.饭前
通常指饭前30-60分钟。饭前胃内食物少,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一般对胃无刺激性、刺激性小的药物,或者需要作用于胃部的药物需要饭前服用,如胃粘膜保护剂药、促胃肠动力药、抑酸药、头孢类、止泻药等。
4.饭时
指饭前片刻或餐后片刻。
5.饭中
指与食物同服,如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在小肠内竞争性抑制糖苷水解酶,使饭后血糖升高的幅度减小,只有在进食同时服药才能产生治疗效果。
6.饭后
指饭后30分钟-1小时。
7.睡前
指睡觉前15-30分钟。
8.必要时
指疼痛或突发状况时立刻服用。
1.一日一次
每日清晨或者晚上一次,并保持每天的同一时间服药。每天同一时间服药,既能更好地保持药物浓度稳定,而且也有助于养成服药习惯,不容易漏服。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选一个最不容易忘记、最不容易受其他事情打扰的时间。
2.一日两次
一般每日早餐、晚餐时段各一次,相隔时间约12小时。
3.一日三次
严格来讲,一日三次是指昼夜24小时分三个时间段服药,即每8小时服用一次。不过,在实际生活中,为了病人更好地依从性,一般建议病人睡眠以外分3段确定给药间隔。
一般建议早中晚餐前或餐后服药。但某些药物,如抗菌药、抗癫痫药、帕金森治疗药的说明书,会明确规定服药时间,如“每8小时服药一次”,应该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
4.一日多次
尽量在24小时内均分,并且与作息时间相协调。
1.可以用饮料送服药物吗?
不建议用饮料送服药物。因为饮料中通常含有多种物质,可能会影响药物效果或与药物发生反应,增加药物副作用。最好还是用清水送药,对于水温,用温水或冷水都可以。建议不要用太热的水,因为会让胶囊壳融化。
2.药片可以掰吗?
可以先看一下药片上是否有刻痕。有刻痕的药片能沿刻痕掰开,因为这道凹槽就是为准确掰开药片而设计的。有的缓释片也有刻痕,并且在说明书中注明了“可以掰开”,这种情况厂家已经确认过掰成半片不会破坏缓释结构(但依然不可以磨碎或嚼碎)。
没有刻痕的呢?除了特别说明可以掰开的,其他所有的缓释片、控释片和肠溶片都不要掰。没有包衣的普通片剂掰开问题不大,不过手掰可能会剂量不准。
3.胶囊可以拆开吗?
一般不建议。拆开胶囊至少肯定会影响你的服药体验,比如尝到里面的药粉很苦、容易弄洒等等,肠溶胶囊拆开会影响药效。如有特殊需要请先向医生确认。
4.胶囊咽不下去怎么办?
吞服胶囊时不要仰头,因为胶囊比水轻,低头比较好咽。药片反之。
5.水温有何要求?
温水或冷水,太热的水会让胶囊壳熔化。
6.吃完药能躺下吗?
分情况。有的明确会刺激食管的药物吃了一定不能立刻躺,而且要用足够多的水送服,保证它尽快穿过食管达到胃。但也有需要马上躺下的,比如有些起作用很快的安眠药要充分做好上床睡觉的准备再吃。
7.症状没了,剩下的药还吃吗?
如果药物的作用纯粹就是缓解症状,一般症状消失就可以停药。感冒药、解热止痛药都是典型的只负责缓解症状的药物。
如果药物的作用是控制病因,应该按医生的要求吃完。尤其是抗生素一定要吃够疗程,症状刚消失的时候感染可能还没完全好,停药太早容易导致复发,同时也比较容易增加细菌耐药。
需要长时间服用的慢性病,用药尽量都不要自行停药。如果确实遇到明显的副作用问题可以先停药,但同时要尽快求助医生更换治疗方案。
8.如果忘记吃药该怎么办?
如果忘记得比较久,想起时已经快要吃下一次药了,一般安全的操作方式是直接跳过忘记的那一次,按原计划服用下一次药物。
应谨记不要一次吃双份药物!除非药物说明书中,明确标明可以,否则一定不要为了补上忘记的药物而吃双倍剂量。最好还是不要忘记吃药。如果总是忘记,可以和医生商量,看有没有更方便的治疗方案,或者用工具提醒自己用药,如闹铃。
总而言之,服用药物的时间及间隔,有着严格限制。选择合适的吃药时间及间隔,不仅有助于保障药物的治疗效果,还能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如果想要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拿到药物时,应仔细询问医生用药注意事项,或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千万不要擅自改变用药时间、缩短服药间隔。
最重要的还是认真阅读说明书,不明白就问。如果医生说的用法和注意事项没听明白,一定现场确认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