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2-11-14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教育保护明天”。正巧,小编整理了一份糖尿病的科普小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据统计,世界范围内,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专家提示,包括儿童、青年人、中老年人在内的任何年龄都可能得糖尿病,千万不要认为只有中老年人才会得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还可能伴随疲乏无力、四肢发麻、刺痛、皮肤瘙痒、尿中泡沫增多以及视物模糊等症状。
糖尿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
血糖是糖尿病诊断的主要依据:
①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l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②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7.8mmol/L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被称为“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
满足以下任何一条即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需要密切注意血糖的变化。
①有糖尿病家族史:尤其是父母、同胞、子女中有糖尿病患者。
②超重或肥胖的人:身体质量指数(BMI)≥24和(或)中心性肥胖(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
③缺乏体力活动者。
④有巨大儿分娩史、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或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的女性。
⑤黑棘皮病患者。
⑥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异常的患者。
⑦有类固醇类药物使用史或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患者。
控制血糖要管住嘴!
但也不是什么都不能吃,而是吃得巧:
①进食尽量定时、定量,根据体重、活动量等估算每日大概需要的能量,将这些能量按比例分配到一日三餐。
②进餐顺序上,建议先喝汤,然后吃素菜、荤菜,最后吃主食,有利于降低餐后血糖。
③烹调方法多选蒸、煮、炖、汆、拌,避免煎、炸和红烧,减少油脂的摄入。
④营养均衡、荤素搭配。推荐每日碳水化合物供能比45%~60%。
控制血糖要迈开腿!
①吃动结合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血糖。
②每周至少保持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健步走、太极拳、骑车等。其中,健步快走降血糖的能力最强。
③存在严重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情况的患者:禁止运动,待病情稳定、专科医师评估无禁忌后,才可逐步恢复运动。
④运动强度因人而异、循序渐进,以运动时心跳、呼吸加快但不急促为准,或者运动中能说话不能唱歌的程度为宜。
⑤运动时间推荐在餐后1个小时以后,既帮助控制血糖又能够防止发生低血糖等。
①超重或肥胖
过多的糖、游离脂肪酸在引起能量过剩、诱发肥胖的同时,会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加重肥胖;而肥胖加重胰岛素抵抗,又要求胰岛β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如此恶性循环。
②不健康的饮食
高油、高糖和过于精细的饮食,都是引发能量过剩、加重胰岛负担、诱发糖尿病的危险食品。
③运动量不足
久坐少动、低体力活动的生活方式,使肌肉量下降,能量消耗减少、剩余过多,导致超重或肥胖。
④睡眠时间减少
如皮质醇这样存在昼夜节律的激素有拮抗胰岛素的作用,会引起血糖升高,加重胰岛素抵抗,导致脂肪堆积。
①只有体型偏胖的人才会得糖尿病
肥胖者患糖尿病几率确实要更大,尤其是腹型肥胖者。但其他糖尿病高危人群也一样可能患糖尿病。
②不吃主食就能降血糖
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关键是控制每日膳食总热量。为了控制血糖,一点主食、一点碳水化合物都不吃,这样其实会造成营养不均衡。
③无糖食品可以放心吃
无糖食品中只是没有使用蔗糖、葡萄糖等显而易见的糖成分,“隐形糖”并不少。如点心中添加的奶油、脂肪等含很高能量,经人体吸收代谢后依旧会大量分解为糖。
④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吃水果
水果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矿物质及维生素,对机体的糖脂代谢都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适量食用低GI水果,注意不要进餐后马上食用水果。
⑤吃了降糖药就可以放肆吃了
即使服用降糖药物,“胡吃海喝”依旧容易导致血糖波动。虽然药物可以达到降糖的目的,但是饮食对于血糖的影响显著。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患者足部血管、神经出现病变,导致足部供血不足,出现溃烂、感染。
中国糖尿病患者 1 年内新发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生率为 8.1%,愈合的患者 1 年内再发溃疡率为 31.6%,我国每年约28万人因糖尿病足截肢。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重要的临床并发症,糖尿病足溃疡是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患者截肢、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社会、家庭沉重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足是指因糖尿病神经病变,包括末梢神经感觉障碍及植物神经损害,下肢血管病变——动脉硬化引起周围小动脉闭塞症或皮肤微血管病变,以及细菌感染所导致的足部疼痛、足部溃疡及足坏疽等病变。常常由于缺血、神经病变和感染三种因素协同发生作用。
足跟、趾骨头及足承重部位是糖尿病足的好发部位。足跟常常出现拇外翻、拇囊炎、锤状趾、爪形趾、鸡眼、胼胝和老茧,患者在行走时出现足跟痛、平足行走痛。
如不能及时治疗,则会致残甚至截肢。因此,在糖尿病患者中,开展对足部问题的早期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① 血管、神经病变
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导致血管、神经出现变性、坏死。
②感染
糖尿病足患者后期因为营养不良及免疫力低下,创面容易出现感染,影响伤口的愈合。
③其他
与患者年龄、既往病史、足部及伤口护理情况、生活习惯等因素相关。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出现下肢麻木、有蚂蚁爬行感、刺痛、脚底有踩棉花感、下肢行走间歇性疼痛、夜间疼痛等症状,以及出现足部发凉、皮肤发暗、色素沉着等情况,应处于高度警惕状态。尤其是年龄大或者长期吸烟的糖友,更要注意,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去医院检查。
还有一部分患者症状较为特殊,因为神经病变导致糖尿病患者下肢的痛觉、触觉、温度觉几乎消失,正是这种感觉迟钝或无感觉,使得他们不能及时发现足部发生了破溃。此时,更应该每天关注一下足部皮肤颜色,如果发现肤色变成暗红或紫色,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如果糖尿病足已经出现伤口,一般根据溃疡的深度、面积、感染与否、渗出量多少决定换药次数和局部用药。伤口换好药,保持伤口敷料的清洁干燥,避免碰到水而浸湿敷料,不利于伤口的愈合。
根据足部溃疡部位,选择适合的减压装置。减压装置包括全接触石膏支具鞋、减压鞋、支具鞋、定制临时鞋等。
①控制好基础疾病
控制好血糖,使血糖长期稳定达标,高血脂、高血压也是预防的重点。
②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戒烟、戒酒,制定适合的饮食方案,控制总热量,荤素搭配,粮菜混食,粗细粮配合,每餐保证充足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
③下肢运动
每天行小腿及足部运动 30~60 min,如甩腿、提踵、踝泵、下蹲运动。运动能改善下肢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加速脂肪分解,增加肌肉的葡萄糖参与,还可能减少胰岛素或降糖药的用量。
④正确洗足
洗足应用低于37℃温水,通常洗5~10 min,洗净后用颜色较浅并且质地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特别是足趾间,切记不要用粗糙的布用力擦拭足部而造成足部擦伤。
洗足后要对双足皮肤进行仔细检查,注意足底、趾间、容易受到挤压的部位是否有红肿、皮肤皲裂、变色、水泡、溃疡、足癣、鸡眼、创伤等情况,皮肤感觉是否正常和足背动脉是否有搏动。
皮肤干燥的患者,特别是在冬天,洗足后要涂抹适量润肤膏,使皮肤柔润,以预防出现皮肤的皲裂。注意不要在足趾间涂抹。
足部按摩可以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代谢。用手掌的大鱼际和小鱼际肌以足尖为起点对双足和下肢进行按摩,按摩两侧足部和小腿各要3~5 min,每天早晚各要求做1 次,可用来加强下肢和足部的血液循环。
⑤挑选适合鞋袜
不要赤足,鞋子的宽度和长度根据足部形状调整,为脚趾留出足够的宽度和高度;鞋面透气、柔软,整个鞋里面没有突出的缝边。袜子亲肤、透气,以防出汗和湿气堵塞,特别对有汗脚的患者,每天要换2~3双袜子,始终保持袜子的干燥,不要弄湿;袜子应无接缝且具有良好贴合性;穿着非松紧边口的袜子;袜子选择浅色,浅色袜子可迅速检测到是否有血液或渗液。
⑥正确修剪趾甲
将脚趾甲剪平,然后用趾甲刀上的挫将趾甲两边挫顿,以防止脚部脂甲两边将脚部划伤,不要特别地去修剪趾甲的两侧。切忌使用粗锉刀、剃须刀片、锉等机械装置和任何腐蚀性胼胝去除酊剂自行去除胼胝。
⑦定期检查
已经出现下肢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再次出现的可能性较大。建议每3个月到医院检查一次下肢血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