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

十二月份健康提示:除新冠外,还要注意预防这八种疾病!

来源: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2-12-14

十二月气温骤降,低气温使人易受呼吸道传染病侵袭,温馨提示大家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时,应注意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感冒、诺如病毒感染、冬季呼吸道传染病和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水痘、人禽流感等疾病。

 

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近期全国多省份仍有本地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外溢现象频发,健康提示如下:

 

1.规范佩戴口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乘坐电梯、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或前往医疗机构就诊时应规范佩戴口罩;口罩要及时更换,每个口罩累计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

 

2.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外出回家后,触摸口眼鼻后,咳嗽或打喷嚏后,接触快递、电梯按钮、门把手等公共设施后,清理垃圾后均应及时洗手或手消毒;家庭要勤开窗通风,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20~30分钟。

 

3.减少人员聚集。尽量不去人员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远离有发热或咳嗽症状的人员,减少聚集性活动,保持安全社交距离。

 

4.做好自我及家人健康监测。家中可适量储备退热、止咳、抗病毒等非处方药物,若自己或家人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减少家庭内传播风险。

 

5.积极接种疫苗。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最经济、最有效手段,尤其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预防重症和死亡方面有明显效果,建议没有禁忌证、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应当尽快接种疫苗,符合加强接种条件的要尽快完成加强针接种。 

 

 

二、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出血热是由鼠类携带汉坦病毒,并通过其唾液、尿液等含有病毒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直接噬咬人等途径,直接或间接传染给人,该病发病急、症状重、进展快、花费大、病死多。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发病数将会上升,应继续做好防控,健康提示如下:

 

1.接种疫苗是防控出血热的有效措施,高发地区16-60岁的适龄人群,尤其是接近60岁的农民和刚满16岁的学生,应积极主动接种疫苗。

 

2.加强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夜宿在果园等户外场所以防螨虫叮咬,不坐卧草堆,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3.在村周、果园、菜园、养殖场、学校等重点场所可长期实施灭鼠、防鼠措施,床铺不靠墙,睡高铺,屋外挖防鼠沟,防止鼠进入屋内和院内,新建和改建住宅时,要安装防鼠设施;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等;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玉米秸秆等)时,要戴口罩、帽子和手套。

 

4.一旦出现发热、肌肉酸痛、皮肤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5.做好消毒工作。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尸体及其排泄物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三、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流感的主要流行季节,主要通过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健康提示如下:

 

1.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病毒感染及其严重并发症的最有效手段。6月龄以上所有愿意接种且无禁忌症者均可自愿自费接种流感疫苗。

 

2.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3.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数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行高峰期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尽量居家休息。

 

4.学校及托幼机构应着重防范流感的小范围暴发,加强园内的环境卫生和教室的通风消毒,落实晨检、疫情报告等各项防控措施。

 

5.避免接触流感样病例。尽量避免接触流感样病例,照料患者时需佩戴口罩;非必要不到人群密集的室内公共场所。

 

 

四、诺如病毒感染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引起的腹泻,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是引起非细菌性腹泻暴发的主要病因。主要通过粪口途径或间接接触被呕吐物、排泄物污染的环境及气溶胶而传播,除此传播途径还包括经食物和经水传播,容易在学校、托幼机构、医院、养老院等相对密闭的场所引起暴发。

 

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高发季节,应做好防护,健康提示如下: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饭前便后及接触脏东西后要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

 

2.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洁食物,生熟食品要分开。

 

3.及时清理患者呕吐物及排泄物,并做好环境消毒。

 

4.一旦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不要带病上学上班。做好患者呕吐物及排泄物的处理和环境消毒。

 

 

五、冬季呼吸道传染病

冬季是水痘、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应严防中小学校、托幼机构等重点场所出现聚集性发病,健康提示如下:

 

1.对有疫苗预防的传染病如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按相关要求及时和全程接种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打喷嚏、咳嗽时注意用纸巾遮掩口鼻,避免飞沫传播。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数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流行高峰期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特别是症状较轻的病人应及早到社区医院就诊,避免发生交叉感染,早期隔离,待痊愈后再返学返工。

 

4.学校及托幼机构应认真开展晨午检、缺课登记、通风消毒和疫情报告等工作,出现暴发疫情适时采取停课措施。

 

 

六、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泛指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氧化碳中毒事件,高发季节为冬春季。室内使用煤炉、炭火取暖,厨房内的煤气或天然气管道有漏气、开关松动现象,卫生间或浴室内安装燃气热水器、通风不良,都容易引起一氧化碳的聚积而致中毒,健康提示如下:

 

1.家庭生活中煤炭要烧尽,不要闷盖,煤炉要安装烟筒,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正确安装使用煤炉、炭火等取暖设备,定期检查炉具,维护和清扫烟筒、风斗,保持烟筒、风斗通畅。烟筒接口处要避免漏气,伸出室外的烟筒要加装遮风板或拐脖,防止煤气倒灌,并要定期清理烟道,保证烟道通畅,保证室内通风。

 

3.使用天然气热水器时,不要密闭房间,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定期检修燃气、煤气灶具,要防止管道老化、跑气、漏气,烧煮时防止火焰被扑灭,导致煤气溢出。

 

4.不要躺在门窗紧闭、开着空调的汽车内睡觉,空调车在停驶时开空调切不可将车窗全部关闭。

 

5.如发现可疑患者,应迅速将患者移离中毒现场至通风处,松开衣领,注意保暖,密切观察意识状态,同时叫救护车,及时送往医院抢救。

 

6.购买正规厂家生产,质量合格的燃气、煤气灶具和热水器,并请专业人员进行安装,不要私自更改燃气、煤气管道设施。

 

7.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开启空调应使用外循环模式,并定时开窗通风,不要在车内长时间开空调睡觉,定期检查汽车排气系统,防止排气系统一氧化碳泄漏。

 

 

七、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通过空气飞沫或接触疱疹液引发感染,人对水痘普遍易感,1-5岁儿童发病居多,潜伏期约为10-21天,主要以发热、头痛、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1-2天后出现皮疹,健康提示如下: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咳嗽后要及时洗手,勤晒衣被,少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多参加户外活动,增强身体素质。

 

2.保持室内环境卫生和空气流通。每日定时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校舍内环境可待师生离开后使用含氯消毒剂或用紫外灯照射等方式进行消毒。

 

3.立即报告。学生若出现可疑症状时应及时报告。水痘传染性强,患病学生应及早隔离治疗,直至所有疱疹干燥结痂脱落为止。

 

4.做好消毒工作。对水痘患者的衣物,可采取洗、晒、煮、烧等方式消毒,不与健康人共用衣物(如毛巾等),勤换衣物保持皮肤清洁。

 

5.疫苗接种。预防水痘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水痘疫苗,可有效预防水痘和带状疱疹两种疾病;重点接种对象为1-15岁儿童,建议适龄儿童接种水痘疫苗,预防水痘感染。

 

 

八、人禽流感

冬季是人感染禽流感的多发季节。一般通过直接接触携带禽流感病毒的活禽,或暴露于被禽流感病毒污染的环境(如活禽市场等)导致感染。人禽流感潜伏期一般为7天,平均3-4天,感染后通常会出现发热、咳嗽、气短等症状,健康提示如下:

 

1.避免接触活禽。前往活禽交易场所做好个人防护,接触活禽之后要及时清洁双手。

 

2.正规渠道购买禽类。购买禽类应前往正规市场,采购经检疫合格的禽类,不采购、烹饪、食用来源不明的禽类或病死禽。

 

3.处理禽类时注意个人防护。可佩戴口罩、手套等,特别是在处理生禽畜肉和生鸡蛋后要及时用洗手液彻底清洗双手。

 

4.注意生熟分开。在加工禽类过程中使用的刀具餐具等不能用于熟食,生禽、畜肉和鸡蛋等一定要烧熟煮透。

 

5.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就医。禽类相关职业人群(宰杀、销售、运输禽类等人员)如出现发热、肺炎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禽类接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