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

130多个亚分支输入我国后,谁更容易二次感染?怎么判断是否二次感染?

来源: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2-12-21

12月1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财经年会上研判今冬疫情形势时指出,今冬疫情可以概括为“一峰三波”,即从12月中旬到1月中旬将是第一波疫情,第一波以城市为主,逐渐会上升起来;第二波是1月下旬到2月中旬,春节前的人员流动造成第二波疫情上升;第三波是2月下旬到3月中旬,春节后返岗返工。这三波疫情构成了今冬的新冠流行峰,持续三个月左右。

 

 

我国多地已发现BQ.1、XBB等,共一百三十多个亚分支输入我国!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2月2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表示, BQ.1和XBB是奥密克戎新的变异分支。

 

国际上,在一些欧美国家已经逐渐显示出,它们是优势毒株,主要表现为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增加。但其致病力和奥密克戎其他系列变异株没有明显区别,重症率和死亡率在流行BQ.1和XBB的这些国家没有显著增加。

 

许文波说,其实BQ.1和XBB已经传入我国,我国近三个月以来已经监测到BF.7、BQ.1、XBB传入我国,一共有一百三十多个奥密克戎的亚分支输入我国,其中,五十多个亚分支引起关联的本土病例或者爆发流行,包括BQ.1和XBB,其中9个省49例病例中检出BQ.1及其亚分支,在3个省11个病例中检出XBB亚分支。整个BQ.1和XBB在我国尚未形成优势传播(目前还是以BA.5.2、BF.7为主),但其传播优势会逐渐增加,和BA.5.2和BF.7,以及其他五十多多个输入的亚分支,可能会形成一个共循环。

 

预防BQ.1和XBB,其实是和其他奥密克戎变异株一样的,“我们采取的措施就是监测它的致病力有没有变化,监测其基因组有没有进一步的变异,如果其临床特征有任何变化,我们会和基因组特征联系起来进行研判,但是暂时还没有发现BQ.1和XBB在国内外引起重症和死亡增加的报道。预防还是要做好,我们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什么是二次感染?如何确定是二次感染?

首先要明确的是,几周内再次检查出阳性的基本不是“二次感染”,而是通常所称的“复阳”,是指感染者症状基本消失,达到出院标准,但尚处于恢复期的患者,其体内感染的病毒没有完全清除,会出现核酸或抗原阳性的情况,但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基本没有传染力。

 

二次感染相当于一次新的感染,是指在一定时间跨度后,感染者康复后再次出现新冠症状、体内病毒量回升的现象。相较于复阳,二次感染者体内病毒量相对较高,CT值一般低于35,而复阳者一般高于35。此外,二次感染的时间跨度较长,一般在3个月以上,但随着感染次数的增多,时间跨度也将缩短。

 

目前,新冠病毒重复感染导致严重疾病的报道少见。重复感染后的疾病严重程度与病毒感染剂量、新冠变异株,以及个人健康状况都可能有关。但总体上,重复感染导致重症的风险很低。

 

不同国家或地区针对二次感染的定义不同,但基本条件都是确诊后要间隔一段时间:

 

1.欧洲疾控中心认为,只有当首次感染的病毒完全清除,并且有足够的时间产生免疫反应时,才能诊断为真正的二次感染。

2.英国定义二次感染的间隔至少是90天。

3.根据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报告,第一次和第二次感染间隔中位数为79天(48天-119天),第二次和第三次感染间隔中位数为65天(43天-97天)。

4.二次感染需要结合症状体征、临床表现、免疫反应、基因测序等多项指标综合判定。

 

 

二次感染比例有多高?谁更容易二次感染?

根据15篇相关学术报告,奥密克戎更易导致二次感染。以意大利费拉拉大学今年7月底发布的报告为例,研究者收集了来自亚洲、欧洲、北美洲等数个国家91项研究数据,时间跨度为2020年8月至2022年6月,包含1500万名参与者数据。

 

研究发现,新冠病毒的二次感染率在逐渐提高,早期毒株Alpha的二次感染为0.57%,德尔塔的二次感染增加至1.25%,而奥密克戎的二次感染率是Alpha的5.8倍,达到3.31%。

但即使这样,也有最少约85%的民众不会二次感染。

 

从实际数据上来看,英国在进入奥密克戎阶段前(2022年前),累计二次感染人数并不多,截至2021年12月13日,累计二次感染人数为9.7万人,占当时总感染数的0.1%。

 

而进入2022年后,二次感染人数激增,截至2022年12月7日,累计二次感染人数已达到137万人,占总感染人数的6.75%。

 

从时间分布上来看,二次感染的新增人数在逐渐减少。英国二次感染主要集中在第一波奥密克戎阶段,峰值曾达到2万人,即一天内便有2万人二次感染。而在后续几波疫情中,二次感染的新增人数逐渐下降,目前平均每天有1千人。

 

二次感染的概率与以下六种因素有关:

1.相同毒株二次感染概率小

由于新冠病毒不断变异,不同谱系毒株间存在一定差异,同一毒株引发的二次感染概率较小。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若感染者首次感染的便是奥密克戎BA.4/BA.5,再次感染这一毒株的人群占比仅为0.7%。但若感染者首次感染的毒株为德尔塔,或是奥密克戎BA.2,那么再次感染奥密克戎BA.4/BA.5的概率便较大。

 

2.抗体有效性随时间递减

二次感染风险和感染时间也有关系。根据12篇相关学术报告,距离首次感染时间越远,体内抗体的保护作用越弱,便越容易发生二次感染。

 

据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今年9月在《柳叶刀》发表的论文,在感染奥密克戎3到5个月期间,体内抗体的保护性为51%,而当距离首次感染6个月后,体内抗体的保护性已低于25%。

 

此外,与Alpha、德尔塔相比,感染奥密克戎后抗体保护性的下降幅度更大。在感染Alpha、德尔塔后的3至5个月,感染者体内抗体的有效性仍分别达到86.6%、91.3%,此后下降幅度有限,最低值依旧在60%以上。

 

3.特定职业更易感染

常暴露在病毒环境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更易二次感染,在《柳叶刀-区域健康(东南亚)》今年8月发表的相关论文中,调查了2021年12月1日至2022年2月25日印度医护人员 (HCW) 的感染和再感染密度。

 

据统计,学生、行政/文职人员的二次感染率为15.4%,与之相比,护理人员的二次感染率最高,占统计人数的40.8%,医师的二次感染率也达38.6%。相较于学生、行政/文职人员,医师的二次感染风险是其2.71倍,而护理人员的风险则达到2.89倍。

 

4.年轻人更容易二次感染

而从年龄上来看,根据8篇学术报告,相较于老年群体,年轻群体更容易二次感染。

 

法国国家公共卫生机构在今年3月发表的论文中观察了法国2021年3月2日至2022年2月20日二次感染情况,据统计,累计二次感染人数达到58.4万人,占总感染人数的3.1%,其中99.1%为二次感染、0.9%为三次感染。

 

而在二次感染的患者中,18岁至40岁的占比最大,为51.1%,其次是低于18岁、41岁至60岁人员,二次感染的占比分别为23.6%、20%。而老年群体的占比较低,61岁至80岁的占比仅为3.8%,而大于80岁的占比为1.4%。

 

从美国华盛顿州发布的10月12日发布的报告来看,18岁至34岁也是二次感染的主要人群,占比为37.8%,而65岁以上人群仅占7.4%。

 

需要解释的是,年轻群体更易二次感染,不是生理原因,而是与其社会活动情况有关。美国俄亥俄州护理研究中心(CVCR)的学者解释,相较于老年人,年轻群体的社会活动更频繁,更容易暴露在有病毒的环境中,因此二次感染的概率更大。

 

5.疫苗能有效降低二次感染概率

塞尔维亚伏伊伏丁那公共卫生研究所 (IPHV) 学者表示,相较于年轻群体,老年群体之所以二次感染率较低,是因为他们通常优先接种疫苗,包括第三针加强针,由于疫苗接种率较高,二次感染的概率便下降。

 

根据意大利萨科等学者的研究,在意大利,未接种疫苗者的二次感染风险是已接种者的2.9倍。并且,随着接种针数的增多,二次感染的风险逐渐下降。

 

根据5月发表在MedRxiv上的研究论文,相较于未接种疫苗且未感染的患者而言,此前感染过非奥密克戎毒株的患者,体内抗体的有效性为44%;而随着疫苗接种剂数的增加,体内抗体的有效性也不断增多,对于已接种三针疫苗且有感染经历的患者而言,抗体的有效性达到83%。

 

并且,接种疫苗也可有效降低二次感染的住院风险。同上述论文,相较于未接种疫苗且未感染的患者而言,接种3剂疫苗后,体内抗体对预防重症的有效性达到91%。

 

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与感染后体内抗体一致,疫苗预防二次感染的有效性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根据意大利学者的研究,当疫苗接种超过120天(即4个月后),已接种者与未接种者间二次感染的风险缩小至1.53倍。

 

根据印度医学科学研究所今年8月发表的论文,完全接种两剂疫苗后,其有效性在14至60天内最高,为52.5%。而在疫苗接种4个月至6个月后,有效性仅剩29.4%。

 

6.二次感染重症率下降

相较于首次感染,二次感染所导致的疾病严重程度有所下降,包括住院率、ICU重症率、病死率等。

 

根据康奈尔大学流行病学组今年3月发表的研究,严重的二次感染是很罕见的,只有0.1%的病例出现了严重症状,且没有一例出现危急症状。

 

根据雅典大学医学院今年9月发表的研究,相较于首次感染,二次感染以轻症状为主,特别是在奥密克戎感染者中,轻症状的占比达到99.17%,较为严重与紧急情况的占比则为0.78%、0.05%,都低于首次感染。

 

并且,二次感染出现合并症的概率也有所减少。合并症是指与原发疾病同时病发的一种或多种疾病,包含生理与心理上的情况。

 

同样根据上述雅典大学医学院学者的研究,相较于首次感染,二次感染患者中无合并症的占比提高,出现多个合并症的占比也有所减少。

 

此外,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健康信息学研究所表示,即使是老年群体,二次感染所带来的住院风险都有所下降。

 

根据其今年5月发表的论文,在英国2264名长期护理中心居民中,再次感染患者的入院风险低于首次感染的患者,仅为首次感染入院的21%。

 

 

美最新研究:重复感染新冠死亡风险增大一倍多

一篇近日发表在《自然医学》的论文显示,重复感染新冠,除了会有首次感染的症状外,还会面临其他健康风险。据了解,无论疫苗接种状况如何,与第一次感染者相比,重复感染者死亡、住院和严重健康问题的风险明显上升。

 

该研究使用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的电子医疗保健数据库,通过与未感染的对照组相比,研究评估了首次感染者和重复感染者面临的健康风险。研究数据涉及约45万名仅感染一次新冠的患者,约4万名重复感染新冠的患者,以及533万名从未感染新冠的人员,大多数研究对象是男性。

 

研究数据显示,与仅感染一次新冠的患者相比,重复感染者的死亡风险增加一倍多,住院风险、患肺部疾病、心脏病的可能性高出三倍多,而且患神经系统疾病的可能性高出60%。研究人员还发现,重复感染后的第一个月,患者疾病风险升高最为明显,在急性期后6个月仍持续存在。

 

与从未感染的对照组相比,重复感染者面临的疾病风险随着感染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研究人员呼吁,已经感染过新冠的人应该继续保持警惕,以降低重复感染的概率,而且新冠病毒仍在继续变异,可能在数年甚至数十年内仍然构成威胁。

 

齐亚德博士呼吁已经感染的人提高警惕,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再次感染,尤其是当假期即将到来时,更应加大防护。“即使感染了两次,也最好避免第三次感染;感染了三次,最好避免第四次。”在齐亚德博士看来,人们应该尽最大努力通过戴口罩来防止重复感染,而且生病时应尽量待在家里。科学证据也表明,对于已经感染过新冠的人来说,预防第二次感染可能会避免额外的健康风险。因此,健康领域的专家多次呼吁将预防首次感染和重复感染继续作为公共卫生政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