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3-01-13
阳后有鼻涕,擤鼻涕时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用力过猛!并且不能两个鼻子一起擤,小心引发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是指细菌和(或)病毒等病原体经咽鼓管直接进入鼓室引起中耳腔黏膜感染,通常继发于普通感冒,在48h内发病,一般病程不超过12周。
而如果大人孩子不小心“阳”了之后,很多人会分泌出大量粘脓涕或清涕,鼻腔内分泌物引流不畅,经过后吸、倒流,细菌和病毒就很容易通过咽鼓管逆行感染到中耳。从而引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疾病。
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多数因为扁桃体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引起的炎症通过咽鼓管蔓延到中耳,在污水中游泳或跳水,不适当的咽鼓管吹张、擤鼻或鼻腔治疗等,细菌循咽鼓管侵入中耳。
全身症状:发热、畏寒等上感症状;局部症状:耳痛、听力下降、耳漏。
2.分泌性中耳炎
以中耳积液、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多因咽鼓管功能不良,儿童多因腺样体肥大、成人多因鼻窦炎、鼻咽癌。常见症状有耳闷、听力下降、耳鸣等。
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鼓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临床上以耳内长期间断或持续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为特点。可见于儿童或成人。
六十多岁的老张(化名)感染新冠后遭遇了“水泥封鼻”,鼻子被堵得死死的,他便用手捏住鼻子奋力一擤,试图以此疏通堵塞的鼻孔。
不料,老张用力过猛,当即就感觉到耳朵中一阵闷闷的,鼻子也没有任何疏通迹象。他也没太在意,以为缓一缓就会好。
只是接下来几天,他总觉得自己耳朵里“又闷又潮”,好像有水。又忍了一周,耳朵实在不舒服,才决定到医院就诊。
结果,在耳内镜下发现其鼓室内有积液,遂先后两次,抽取出了大约0.5ml的淡黄色积液。
1.避免用力擤鼻涕,并且不能两个鼻子一起擤
流鼻涕的时候,应该避免用力擤鼻涕。当捏紧双侧鼻孔并过分用力擤鼻涕时,空气通过咽鼓管流向中耳,就会出现耳闷、耳鸣等症状,还可能会使脓性鼻涕通过咽鼓管流向中耳引起中耳炎。
正确的擤鼻涕做法为:用手指压住一侧鼻孔,由另一侧将鼻涕向外擤出。特别是儿童,家长要指导儿童正确把鼻涕喷出!
2.治耳先治鼻
使用鼻喷剂来减轻鼻腔阻塞,例如减充血剂、抗组胺鼻喷剂等。当然,化痰止咳也是很重要的。
3.尝试通过小口喝水吞咽、打哈欠或咀嚼口香糖来打开咽鼓管
如果不起作用,可深呼吸,然后在捏紧鼻孔并闭着嘴的同时将气鼓向耳部。这些操作尽量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然可能会适得其反。
4.寻求医生帮助
如若持续不缓解的耳闷耳鸣甚至听力下降,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病症不严重的,比如发病时间短,积液色泽相对透亮,可以用药物治疗;如果病程出现时间较长且积液黏稠发黄,可考虑做鼓膜穿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