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3-02-10
心理韧性是个体面对逆境、挫折或压力时仍然可以获得良好的适应能力或品质。高心理韧性者可以缓减不良因素对自身的负性影响,而低心理韧性者更容易遭遇心理危机。抗挫能力高的个体更善于将自己从负面体验中脱离出来。
这种心理脱离能够帮助我们在经历应激情境后有效地补充心理资源,在压力情境中维持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保持对学习与生活的投入,进而维持幸福感。许多研究表明,心理韧性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联系。家长想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从培养心理韧性入手。
如何培养心理韧性
家长要与孩子共同理清什么是客观事实,什么是主观意义,关注孩子是怎样看待和解释事件的,其主观意义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摒弃概括性的表述,把事件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看,强调挫折的暂时性,孩子或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摘掉身上“失败者”“无能者”的标签,同时感受到“我可以通过努力来决定下一次的结果”,进而获得对抗逆境的勇气和信心。
孩子在叙述一件让自己感到失落和难过的事件时,通常会将目光聚焦于消极的细节,自动地忽略积极的细节。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发现和放大这些积极的细节,构建一个全新的、充满希望和力量的故事。
孩子身处逆境时,最常见的是出现消极的情绪体验,比如痛苦、无力、焦虑。此时,家长可能会急于把孩子从情绪中拉出来,说出否定孩子情绪的言语。对于很多孩子来说,越是否定他们的情绪,他们的情绪就越加强烈;越是不想让孩子陷入情绪的漩涡,孩子就越是会卷入其中,难以脱身。
要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可以从两方面进行:
(1)家长需要接纳孩子的消极情绪,让孩子知道“有人会在我身边”,这种“接纳”和“在身边”是稳定的、无条件的。家庭能够给予孩子包容和陪伴,其中,共情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家长需要理解孩子的消极情绪。就像“烫”的身体感觉让我们知道眼前的东西有危险,情绪作为我们心灵的感觉,也是有其功能和意义的。
在孩子的消极情绪得到很好的安抚之后,家长可以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向“问题解决”的方面。如果孩子遇到的挫折已经是过去的、无法改变的,家长可以与孩子探讨在下次遇到相同情境时怎么做更好;如果孩子仍处于挫折中,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头脑风暴”,在发散性思维训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并一一列举出来记录在清单上。
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孩子更多地专注于自身的成长,而不是盲目地与他人做比较。
在以后的漫漫人生路当中,依然还会有困难和挫折,但只要具备了心理韧性,我们终将能战胜它们,继续追求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