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3-02-14
实施血糖监测可以更好地掌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对生活规律、活动、运动、饮食以及合理用药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可以帮助患者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到医院就诊。
定期监测血糖能为糖尿病患者及时调整治疗用药、控制病情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
原则上,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应定期监测血糖,尤其是下列糖尿病患者更要加强血糖监测:
①所有1型糖尿病患者;
②初治的处于调药阶段的2型糖尿病患者;
③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
④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
⑤妊娠糖尿病患者;
⑥对低血糖反应不敏感的患者;
⑦平时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
自我血糖监测时间点包括餐前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睡前血糖、夜间3点血糖以及其他点的血糖监测(如发生低血糖时的即刻血糖监测)。
血糖比较高的患者首先要关注餐前血糖的监测。
容易发生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如脆性糖尿病患者,最好监测三餐前血糖以排除低血糖的可能。
空腹血糖控制良好但是糖化血红蛋白(HbA1c)没有达标(一般HbA1c<7.0%为达标)的患者,就要进行餐后2小时血糖的自我监测。
注射胰岛素的患者一定要同时监测睡前血糖,特别是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的患者。
早餐前血糖很高的患者,一定要排除夜间低血糖的可能性,因为低血糖后会引起反应性高血糖,这时候就要监测夜间3点钟的血糖。
血糖监测的频率及注意事项
血糖监测的频率可因人而异。
病情稳定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每隔1~2周检测1次空腹血糖及餐后两小时血糖;
处于调整用药阶段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每隔3~4天检测1次全天血糖谱,直到用药调整合适为止;
使用胰岛素泵、平时血糖波动大以及病情不稳定的糖尿病患者,应监测早晨空腹、餐前半小时、餐后两小时和睡前共7个时段的血糖水平,以便于调整胰岛素的用量;
空腹血糖始终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还应加测凌晨血糖,以区别究竟是“苏木杰反应(即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还是“黎明现象”。
如果患者出现有心慌、手抖、出冷汗、头晕、饥饿感,应立即监测血糖,以便确认是否发生低血糖。
另外自我血糖监测时,需规范操作细节,否则易造成血糖测量误差。
首先,使用血糖仪前,清洁采血部位,可用肥皂和温水将手(尤其是采血部位)洗干净,并用干净的棉球擦干,清洁后将采血部位所在的手臂自然下垂片刻,然后按摩采血部位,并使用适当的采血器获得足量的血样。
其次,注意切勿挤压采血部位以获得血样,因为组织间液的进入,会稀释血样,干扰血糖测试结果。
最后,应一次性吸取足量的血样量,在测试中不要按压或移动血糖试纸或血糖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