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3-02-15
上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口服葡萄糖的促胰岛素分泌作用明显强于静脉注射葡萄糖,提示肠道可能存在能够促进胰岛素分泌的降糖物质。
随后发现它是由小肠上皮细胞中的L细胞分泌的一类降糖激素,命名为“肠促胰岛素”,其主要成分是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它所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量约占全部胰岛素分泌量的50%~70%。
关于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除了大家熟知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及“胰岛素抵抗”之外,肠道GLP-1生成减少以及由此导致的肠促胰岛素效应减弱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致病原因。
由于自身分泌的GLP-1在体内存在时间很短,几分钟内就会被“二肽基肽酶”降解失活,因此,天然GLP-1不适合直接用于临床治疗,但这一发现还是给2型糖尿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专多能”是GLP-1受体激动剂的一大特点,除了降糖之外,还可减轻体重(尤其是内脏脂肪)、降低血压、改善血脂紊乱、减轻脂肪肝,尤其是对心脏和肾脏具有保护作用,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而这些对于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
有资料显示:GLP-1受体激动剂可使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下降1.0%~1.5%,体重平均减少3~5千克,收缩压下降2~6毫米汞柱。
GLP-1受体激动剂有哪些副作用?
胃肠道反应
最常见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多为轻、中度。建议刚开始应用此类药物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大用药剂量,以增强患者的耐受性。
低血糖
单独使用一般不会导致低血糖,但若与磺脲类或胰岛素联用,应注意防范低血糖发生。
罕见不良反应
胰腺炎、皮疹等。
目前上市的GLP-1受体激动剂均为针剂,通过皮下注射给药。
根据药物的作用维持时间长短不同,可分为:
短效制剂:如贝那鲁肽(谊生泰)、艾塞那肽(百泌达)等,侧重于降低餐后血糖;
中效制剂:如利拉鲁肽(诺和力)、利司那肽(利时敏)等;
长效制剂:即每周打一次的“周制剂”,有司美格鲁肽(诺和泰)、度拉糖肽(度易达)、艾塞那肽微球(百达杨),对空腹及餐后血糖均有效,降低空腹血糖更明显。
GLP-1受体激动剂既可单用,也可与口服降糖药(如双胍类、SGL-2抑制剂、α-糖苷酶抑制剂等)或胰岛素联用。
当GLP-1受体激动剂与磺脲类药物或基础胰岛素(如地特胰岛素或甘精胰岛素)联用时,应酌情减少磺脲类药物或基础胰岛素的剂量,以降低低血糖的风险。
文章参考引用:
王建华.认识降糖药新宠GLP-1受体激动剂[J].江苏卫生保健,2022,No.295(07):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