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3-04-06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OME)是临床上导致儿童早期听力下降的常见疾病之一。由于儿童的咽鼓管调节气压的能力较弱,所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患OME。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又称为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黏液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鼓室积液、浆液性中耳炎、浆液-黏液性中耳炎、无菌性中耳炎。
由于耳痛不明显,儿童主诉不清,在小儿听力受到影响时家长才发现就诊,常常延误诊断和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可造成儿童的听力损失,影响语言发育,应高度警惕和及时观察治疗。
很多儿童4岁之前都有很大概率受到分泌性中耳炎的影响,但预后较好,50%以上的患儿发病后3个月内可以自行改善,95%左右的患儿在1年内会自行消退,但有30%~40%的儿童有很大概率复发。
对于成人单侧病变者,应尽早明确病因,排除鼻咽部及其周围间隙的占位性肿瘤,尽早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研究进展
由于我国以往对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诊断方法的落后和认识的不足,过去认为我国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率较低,但根据近二十年的医学技术的发展和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纠正了我国以往认为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很低的观点,但与欧美国家相关的调查资料相比,我国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有限。
对北京市616名学龄前儿童行听力筛查结果显示,8名儿童患有OME,可见OME是儿童非常常见的疾病。在最新的指南中指出50%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发生在1岁之前,2岁时升至60%,3岁以内11.7%-20.8%,7岁时降至2.68%-8.13%,40%的患儿可复发,虽然整体发病率与欧美国家的相关调查研究未有较大差异,发病率相差无几,不能支持有种族差异性,但在发病高峰年龄方面仍有所不同。
最新指南中强调根据听力下降等临床表现以及急性耳痛等耳部症状,辅以耳镜检查、声导抗测试、纯音听力测听、ABR检查结果综合分析,确定诊断。
在治疗上,对于发病3个月内不具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应避免进行不必要的医学干预。在治疗过程中,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口服或鼻内)、抗生素、减充血剂或抗组胺剂等药物。
对于患耳听力损失≥25dBHL,有气骨导差或影响言语交流与学习;检查发现鼓膜明显内陷、粘连和/或积液;6个月内发作≥3次,或1年内发作≥4次,符合以上情况之一的单侧或双侧OME,且病程超过3个月,鼓室图呈B型或C型建议进行鼓膜置管治疗,对于符合腺样体切除适应证(伴有反复发作的鼻窦炎、鼻咽炎;OME反复发作;再次鼓膜置管;其他符合腺样体切除的指征)的4岁以上的患儿应行腺样体切除。
术后应对患儿进行间隔随访,除了要对术后恢复效果进行评估外,也要对患儿的言语以及社交能力进行关注,以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文章参考引用:
【1】李雨青,赵辉.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指南解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22,20(03):504-508.
【2】魏晓燕.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必备知识[J].人人健康,2023,No.589(05):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