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3-05-08
世界地贫日是世界地中海贫血日的简称,每年5月8日举行。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原名地中海贫血又称海洋性贫血,是一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疾病。由于遗传的基因缺陷致使血红蛋白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珠蛋白链合成缺如或不足所导致的贫血或病理状态。缘于基因缺陷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使缺乏的珠蛋白链类型、数量及临床症状变异性较大。根据所缺乏的珠蛋白链种类及缺乏程度予以命名和分类。
据中国地贫蓝皮书报告,我国地贫患病现有30万人,每年还以10%的速度增长,甚至还有高达3000万的隐性基因携带者。一般情况下,地贫患儿在出生时并无症状,约3~12月龄开始发病,症状体征将随年龄增长而日益明显,出现慢性进行性贫血、面色苍白、发育缓慢或不全、骨骼变形、肝脾逐渐肿大及1岁后呈现地贫特殊面容等症状。而且地贫患儿寿命大大短于正常人,对于很多重型地贫患者而言,可选择的治疗手段却极其有限。
地中海贫血的危害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者血红蛋白含量减少。一般轻微贫血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但严重贫血会使人体组织得不到足够的氧供而致病。贫血有很多种类,最常见的有缺铁性贫血和地贫。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人体内没有足够的铁元素,可能是从食物中摄取不足,也可能因失血导致铁丢失过多,使用铁剂或常吃含铁量较高的食物可以纠正此类贫血;但地贫则不同,它是一种因基因缺失或突变导致的遗传性贫血,目前用药物无法治愈。
根据血红蛋白中珠蛋白肽链受损的不同,地贫主要分为α地贫和β地贫两类。
根据临床症状,α地贫又可分为静止型、轻型(标准型)、中间型(即血红蛋白H病,HbH病)以及重型(即Hb Bart胎儿水肿综合征),β地贫又可分为轻型、中间型和重型。其中静止型α地贫、轻型α地贫和轻型β地贫患者虽携带有缺陷的地贫基因但没有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不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无需特殊治疗,但可能会将异常基因遗传给下一代,被称之为地贫基因携带者,通常在地贫筛查或家系调查时才被发现。携带有缺陷的地贫基因并表现中重度贫血症状的中间型和重型地贫被称之为地贫患者,如中间型α/β地贫和重型α/β地贫,临床表现个体差异较大,贫血程度不一。
中间型会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疲乏无力、肝脾肿大以及出现轻度黄疸,重者需要定期输血和排铁治疗。在感冒发热等应激状态或服用一些药物后会诱发急性溶血而加重贫血,甚至发生溶血危象,危及生命。
重型α地贫胎儿多在孕晚期出现水肿综合征,胎儿重度贫血、全身水肿、肝脾肿大,常于孕晚期胎死宫内或出生后数小时内死亡。重型β地贫患者通常在出生3至6个月后开始出现逐渐加重的贫血,伴有面色苍白、肝脾肿大、黄疸、发育不良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出现头颅变大、额部隆起、颧骨突出、眼距增宽、鼻梁塌陷等典型的地贫特殊面容; 如不进行规范性输血和排铁治疗,多在未成年前死亡。
地中海贫血的防治
目前地贫尚无药物和成熟的基因治疗方法,地贫基因携带者无需特殊治疗,中重型地贫患者需要定期输血和排铁治疗维持生命。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可能治愈重型β地贫的方法,但治疗费用昂贵,且存在失败风险。
地贫作为单基因遗传病,是可预防的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防治地贫首选措施。
因此,目前在地贫高发地区开展婚前孕前以及产前地贫筛查、诊断和干预,防止重型地贫儿的出生,是防控地贫的最有效措施。
文章参考引用:
百度百科、澎湃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