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

2023最新指南推荐:关于糖尿病人群如何进行血脂管理?

来源: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3-05-24


大量观察性研究和临床试验证实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CVD)的致病性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最主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为主的CVD(如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等)是我国城乡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占死因构成的40%以上。近年来,我国ASCVD的疾病负担仍继续增加,防控工作形势严峻。


20世纪美国年龄标化冠心病死亡率自1968年呈现下降拐点,1980~2000年下降40%以上,其中控制危险因素的贡献占44%,贡献率最大的为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水平的降低,权重占24%。


然而,资料显示我国居民TC、LDL-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2012年较2002年有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明显降低;≥18岁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升高,而居民对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我国面临ASCVD疾病负担持续上升趋势,血脂管理刻不容缓。


糖尿病人群的血脂管理


糖尿病是ASCVD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有研究提示血脂异常对糖尿病患者ASCVD风险影响最大。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异常特点为TG升高,HDL-C降低,LDL-C正常或轻度升高。但其LDL颗粒具有小而密的特点,有更强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糖尿病合并高TG,提示TRL胆固醇比例升高,此时采用LDL-C作为降脂目标可能低估患者ASCVD风险,而非HDL-C包含LDL-C和TRL胆固醇,能更好反映患者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特征。所以,糖尿病患者推荐采用LDL-C和非HDL-C同时作为降脂目标。


≥40岁的糖尿病患者均为高危,1型糖尿病病程≥20年可作为高危。而<40岁的糖尿病患者,应结合ASCVD其他因素(高血压、吸烟、HDL-C)和(或)靶器官损害确定ASCVD风险;如患者有≥3个危险因素或合并靶器官损害,也应视为ASCVD高危。


对于ASCVD风险为中、低危的糖尿病患者,均应将LDL-C控制在2.6mmol/L以下(表15)。


微信图片_20230601103324



大量一级与二级降脂干预预防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ASCVD风险。他汀类药物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或(和)PCSK9单抗的研究显示,合并糖尿病的ASCVD患者可从强化降脂中获益更多。


他汀类药物基础上联合贝特类药物的研究结果总体为中性,但合并TG升高和HDL-C降低的亚组能从非诺贝特治疗中获益。


他汀类药物联合高纯度ω-3脂肪酸对糖尿病患者ASCVD风险的干预研究结果不一致,每日4gIPE可显著降低ASCVD风险。


因此,建议糖尿病高危患者选择他汀类药物作为基础降脂治疗,如果LDL-C不达标,需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或PCSK9抑制剂。如果LDL-C达标后仍有TG增高或非HDL-C不达标,考虑联合高纯度IPE、ω-3脂肪酸或贝特类药物。



文章参考引用: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中国循环杂志2023年3月第38卷第3期(总第297期)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March,2023,Vol.38 No.3(Serial No.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