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3-06-19
日晒伤好发春末夏初,其临床表现与年龄、性别、种族、民族及皮肤类型等有关,多见于妇女儿童、皮肤白皙人群及特殊工作者(运动员、有训练任务的军人、户外作业者等)。
日晒伤(sunburn),又称日光性皮炎(solar dermatitis)、日光水肿(solar edema)或日晒红斑(solar erythema),是由过量紫外线(主要为中波紫外线,UVB,波长280~320nm)照射皮肤后导致的皮肤急性光毒性反应,表现为红斑、肿胀、水疱、脱屑及色素沉着,伴有疼痛和/或瘙痒症状。
临床表现
最易出现日晒伤的部位为胸背部、四肢、面颈部及手足背部,根据皮肤反应的轻重可分为一度晒伤和二度晒伤。
一度晒伤:
皮肤暴露于过量紫外线辐照后3~5h,皮肤出现红斑、肿胀,并伴有灼热及痛痒感,局部皮肤对热及机械刺激敏感性增高。
日晒红斑表现为肉眼可见且边界清晰的淡红色、鲜红色或深红色斑疹,分为即时性红斑和延迟性红斑。即时性红斑指于照射时或照射后即刻出现的微弱红斑反应,数小时内消退。
延迟性红斑指在照射后4~6h后出现的红斑反应,并逐渐增强,12~24h后症状达到高峰,3~7d后红斑及灼热感逐渐消退,4~7d后皮肤可出现脱屑及色素沉着。
二度晒伤:
较严重的日晒伤除了红肿症状外,还可出现皮肤水疱、大疱,伴剧烈灼痛感,达到浅Ⅱ度烧伤。
这些症状会在7~10d内消退,遗留色素沉着,但不留瘢痕。严重的日晒伤患者还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甚至中暑及休克。严重日晒伤症状通常不会即刻出现,而是发生在日晒后的12~24h内。
预防
防晒是预防日晒伤的最佳手段。类似于夏季游泳、训练等户外运动会接受大剂量的日光照射,易被人们重视,并提前做好防晒措施。但是在一些特殊环境下,如雪地、白沙地、水面等紫外线高反射环境,则很容易忽略防晒的重要性。48%的滑雪者曾在滑雪时被晒伤,68%的滑雪者在滑雪时无防晒意识。因此,当人们处于特殊环境下时,更应注重防晒措施,预防日晒伤的发生。
建议有日晒伤风险的人群定期参加户外活动,接受适度日光暴露,增加皮肤对紫外线的耐受力和适应性,降低日晒伤发生可能性。由于UVB主要被角质层角蛋白吸收,其照射皮肤后可进一步引起表皮增厚,这使得皮肤对UVB的耐受性增高,因此皮肤可适应逐渐增强的日光辐照。
UVA辐照后导致皮肤的色素沉着,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严重日晒伤的出现。这也是日晒伤易发生于春末夏初的原因。紫外线照射会导致皮肤细胞DNA受损,因此随着日晒伤发病次数的增加,皮肤癌发生的风险随之增加。户外运动所致的反复的日晒伤会增加基底细胞癌的发病风险。
在人生所有时期(童年、青春期、中青年和老年)中发生日晒伤的次数与黑素瘤、基底细胞癌的患病风险呈正相关。因此,在人生所有时期均应尽可能防止日晒伤的发生。除此之外,过度运动及高强度训练可能会抑制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增加了日晒伤后的不良预后风险。
文章参考引用: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等.日晒伤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3,22(4):348-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