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3-06-21
就寝问题和夜醒是6岁以下儿童失眠的主要表现,可对儿童生长发育和家长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依据诊断标准,6岁以下儿童就寝问题和夜醒属于失眠障碍的诊断范畴,相关睡眠问题及其日间功能受损(如过度困倦、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情绪问题等)每周出现≥3次并持续≥3个月为慢性失眠障碍,而短期或急性失眠障碍为持续<3个月。
行为治疗对改善儿童就寝问题和夜醒有效吗?
行为治疗主要包括标准消退法、渐进消退法、积极就寝程序及渐变就寝时间等。
6岁以下儿童就寝问题和夜醒常见行为治疗技术
标准消退法
从安置儿童上床睡觉到早晨起床,除了出于安全和健康方面的考虑,忽视儿童的不当行为(如哭闹、叫喊),以撤去对不当行为的强化而使其减少或消失。
渐进消退法
在预设的一段时间内先忽视儿童的睡前不当行为,再短时察看儿童状况,以培养儿童的自我安抚能力,能够不依赖外界的特定条件而独立入睡。
积极就寝程序
帮助儿童建立一套固定顺序、愉快、安静的睡前程序活动,为入睡作好准备,可包括洗澡、读绘本、抚触或听摇篮曲等,避免刺激性活动,如剧烈运动或屏幕暴露。
渐变就寝时间
暂时推迟儿童的就寝时间,以便能在期望的时间内入睡,随后按照一定的时间表逐渐将就寝时间提前。
定时提前唤醒
对儿童夜醒规律进行详细记录,然后在常规夜醒前15~30min,轻拍唤醒儿童,再让其重新入睡,从而使常规夜醒不再出现。
家长教育或预防
通过对家长进行儿童睡眠卫生习惯宣传指导以预防睡眠问题的发生,通常与其他行为治疗技术结合使用。
认知重建
指导儿童和(或)家长调整睡眠有关的消极思维,用更加积极的认知替代。
放松训练
指导儿童和(或)家长在入睡前深呼吸或冥想,想象平静画面或一些有趣轻松的事情。
检索证据共纳入涉及就寝问题的6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干预组462例,对照组328例),结果显示行为治疗可以缩短儿童的入睡潜伏期[标准化均数差=-0.44,95%CI-0.81~-0.07];涉及夜醒时间共纳入7项RCT研究(干预组441例,对照组311例),结果显示行为治疗可以减少夜醒时间(SMD=-0.28,95%CI-0.49~-0.07)。
此外,涉及夜醒次数的有8项RCT研究(干预组547例,对照组417例),结果显示行为治疗可以减少夜醒次数(SMD=-0.48,95%CI-0.83~-0.13)。
现有指南和共识均将行为治疗作为一线治疗方案。但需要根据儿童睡眠问题特征、气质类型、家长意愿及可接受度等综合考虑,选择不同类型的行为治疗技术。
建议行为治疗应由具备儿童睡眠医学背景知识的医护或心理健康专业人员与家长共同商定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给予家长指导。
文章参考引用:
中国医师协会睡眠专业委员会儿童睡眠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等.中国6岁以下儿童就寝问题和夜醒治疗指南(2023)[J].中华儿科杂志,2023,61(5):388-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