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

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

来源: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0-07-09

每年的5月至12月是

手足口病的主要流行季节,

这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专挑幼儿园、学校等孩子们聚集的场所“兴风作浪”。

根据手足口病流行规律,
4月起手足口病病例数将逐步上升,
5-8月出现第一个流行高峰,
部分年份的10-12月还将出现一个次高峰。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出疹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小儿传染病,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类型,这种疾病传播能力非常强,传播速度也非常快。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

多发生于5岁及以下儿童尤其是1-2岁婴幼儿

手足口病在4-7月高发,传染性强

易在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场所暴发



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


密切接触被患儿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地面、桌椅、玩具、奶瓶、水杯、衣物等是手足口病主要传播方式。


手足口病还会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也可能会被感染。


如何早期识别手足口病?


儿童感染手足口病毒,会出现发热(体温在38.5℃以下),进而出现咽痛;幼儿表现为流口水、拒食。


检查口腔时,可发现咽部黏膜上有多发疱疹,手足等远端部位也出现丘疹或疱疹,一般有米粒或绿豆样大小,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红晕,无明显瘙痒感。有的患儿肛门周围也会出现类似皮疹样的疹子。



手足口病的发展阶段有哪些?


01

潜伏期:儿童被病毒感染后多会经历2~10天(平均3-5天)的潜伏期,潜伏期无临床症状,患儿在潜伏期即具有传染性,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02

发热期:起病急,体温一般不超过38.5℃,伴有食欲不振,流涕,咳嗽,咽痛,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03

疱疹期:发热1-2天后在患儿口腔、手、脚和臀部出现散在的、米粒或绿豆大小的斑丘疹或疱疹。


皮疹的特点为:

口腔黏膜疱疹散在分布于两颊部、咽后壁,舌边、唇齿侧,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很快破溃形成溃疡,其周围有红晕,疼痛感较明显。


手和脚的皮疹多发生于手掌和脚掌,皮疹周围发红,疱疹较硬,里面有少量浑浊液体。


臀部及肛周也可能出现与手、脚掌同样的皮疹,但躯干及面部很少出现。


04

恢复期: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一般情况下7~10天后疱疹愈合,不结痂,不留瘢痕。但因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有极少数患者(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并发肺炎、心肌炎、脑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家长该怎么做?


1.勤洗手是最有效的防护措施。家长应教育孩子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浸湿双手,搓上洗手液或肥皂后,手心、手背、指缝间、手指、虎口处都不能放过,洗完后,再用干净的纸巾或者专用的毛巾擦干。

2.避免与患病儿童密切接触、玩耍等,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家长要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场所。

3.经常清洁和消毒孩子常接触的物品或物体表面,如奶瓶、玩具、家具把手等。

4.教育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时,不要与他人共用水杯、毛巾等个人物品。

5.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时,要及时带孩子去附近医院就诊。

6.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可预防EV-71导致的手足口病(该疫苗可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对其它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感染没有保护效力)。该疫苗接种对象为6月龄-5岁儿童,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1岁及以上儿童越早接种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