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3-06-26
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高龄老年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预计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18年发布的《全国高血压控制状况调查》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3.2%,知晓率却不及50%,治疗率为40.7%,控制率仅为15.3%,一半的高血压患者年龄≥65岁。
随着老龄化的发展,老年特别是高龄老年人群的血压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在年龄≥80岁的高龄老年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接近90%,是罹患脑卒中、心肌梗死乃至造成心血管病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
我国指南的推荐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建议,高龄老年人的血压控制目标为收缩压<150、舒张压<90mmHg。老年人,包括年龄≥80岁高龄老年人群,目标血压控制值应<140~150/90mmHg,并且指出收缩压<130或舒张压<80mmHg者,多种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均降低。但是在一些重要亚组人群,如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冠心病人群中,强化降压获益的证据并不强。年龄>80岁的老人,收缩压≥160mmHg时开始药物治疗,应降至<150/90mmHg。这一建议是考虑到老年人群过度降低收缩压的同时会引起舒张压过度降低,容易造成心血管事件;高龄老年人血压变异性更大,过度降压更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或餐后低血压。
《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19》也建议年龄≥80岁患者,当血压≥150/90mmHg时,即启动降压药治疗,首先应将血压降至<150/90mmHg,若耐受性良好,则进一步将血压降至<140/90mmHg。经评估确定为衰弱的高龄老年人,血压≥160/90mmHg,应考虑启动降压药治疗,收缩压控制目标为<150mmHg,但尽量不低于130mmHg。
高龄老年人的各项躯体与脏器功能活动性随着增龄下降,造成不同程度的衰弱,不同个体的衰弱存在很大差异,不同程度的衰弱者应该采取不同的降压强度。血压管理中的降压标准“越低越好”的模式并不适用于高龄老年人,降压范围可能需要重新定义。
2018年Lv等纳入高龄老年人(平均年龄为92.1岁)4658人进行研究,是目前纳入高龄老年人最多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发现收缩压与死亡风险存在U型关联,收缩压为129mmHg时,死亡风险最低。收缩压<107mmHg时,死亡风险随收缩压的升高而降低,收缩压>154mmHg时,死亡风险随收缩压的升高而升高。
Kagiyama等纳入日本高龄老年人639名,发现舒张压<70mmHg的患者死亡风险高于舒张压≥90mmHg者。中国与日本同样属于亚洲,生活方式相近,参考价值大。
2021年3月中华预防医学会发布的《中国高龄老年人血压水平适宜范围指南(T/CPMA017-2020)》所规定的标准血压水平适宜范围的主要依据为Lv、Kagiyama等的研究结果,同时参考《高龄老年人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修订版)》《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19》,综合考虑现有研究证据,推荐中国高龄老年人血压水平适宜范围为收缩压107~154、舒张压70~90mmHg。
《中国高龄老年人血压水平适宜范围指南》制定时,在参考的结局指标上,不局限于死亡/疾病/事件,还同时兼顾到了认知功能受损、衰弱/虚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更适合我国高龄老年人治疗和管理的要求。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应遵循高血压治疗用药原则,优先选择长效药,结合生活管理和适当的运动,使血压更稳定。
文章参考引用:
戴伦.中国高龄老年人血压控制范围[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3,31(02):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