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

关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有哪些建议?

来源: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3-07-03


自我血糖监测有助于患者了解自己病情并为降糖治疗提供依据。


根据病情有计划的进行血糖监测,有助于患者自我管理、调整降糖方案,促进血糖的理想控制。


病情变化时多点或连续血糖监测(SMBG)可为更好调整降糖治疗提供信息。


SMBG是患者自我了解血糖控制状态和提高血糖管理水平的必要措施,有助于促进血糖控制达标。


血糖监测以三餐前(空腹)、餐后2h及晚睡前的7点血糖为标准模式,结合并记录每餐摄入食物和餐后运动情况,分析血糖变化影响因素并修正不利于血糖控制的生活习惯。


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


根据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和自我管理能力、治疗需求,“7点血糖”可采取多种组合(表5)。

图片


  • 早、晚餐前血糖简单反映每日基础血糖(模式1);

  • 三餐前和夜晚睡前血糖可较全面反映全天的基础血糖(模式2),与HbA1c相关性最好;

  • “7点血糖”能代表患者每日基础血糖和受饮食影响的餐后血糖变化情况(模式3);

  • 连续血糖监测仪(CGM)能全面反映3~14d血糖变化情况(模式6)。


新诊断或从未进行SMBG的患者,若有条件则首选模式3或6,以测定调整饮食和降糖药物过程中每日血糖变化情况;也可选模式2,待基线血糖降至理想水平(<6.5mmol/L)再关注PPG。


血糖控制稳定的患者可酌情增加模式4,间隔1~2d轮换进行不同餐前和2hBG的配对血糖监测。如果2hBG较餐前增幅>5mmol/L,首先要调整的是主食量和进餐方式,再调整或加用侧重降低PPG的药物。


有夜间低血糖发生风险患者还可增加夜间3点左右的血糖检测(模式5),不推荐没有餐前血糖作对照的单点PPG测定。


血糖控制相对稳定的患者可选择模式1,每周1~2d观察血糖变化,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治疗。


模式1也适合自己操作有困难的老年患者到社区医疗站进行血糖监测。


病情变化或合并急性、重症疾病时,根据病情和医疗条件选择模式2、3、6,便于及时观察血糖变化和调整治疗。


SMBG患者注意事项:


(1)仔细阅读血糖仪说明书,按照操作程序进行。日常所用快速血糖测定仪是采取外周毛细血管血测定血糖,连续血糖监测仪是通过葡萄糖传感器测定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虽然这些检测仪都经系统校正,但与静脉采血测定的血清血糖值仍有误差。建议首次使用血糖仪,应与静脉测定血糖值比较,了解大概的差值。


(2)学习不同“点血糖”和“7点血糖”的控制标准,通过记录SMBG数值可计算TIR(是否>70%),了解自己血糖控制水平。


(3)根据血糖控制水平,需3~6个月到医院测定HbA1c(有条件者加测糖化白蛋白),了解总体血糖控制情况并就医,调整降糖治疗方案。



文章参考引用: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2,30(0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