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3-07-09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骨骼运动系统疾病日益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膝关节骨关节炎(KOA)是患者运动功能丧失的常见原因。2020年,全球约7%的人罹患骨关节炎(OA),每年花费约占全球GDP的2%,而我国症状性KOA的患病率为8.1%,KOA导致全因死亡率增加近1倍。
骨质疏松症(OP)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骨骼疾病,我国50岁以上人群OP的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OA及OP均与骨代谢及人体衰老密切相关,并受多种因素(如年龄、性别、雌激素、饮食、运动量、损伤和遗传等)共同影响。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且同一患者常同时罹患OA及OP,因此有必要将OA及OP进行慢性病共同管理。
OP社区管理中如何使用钙剂及维生素D?
成人每日钙摄入量为800mg,50岁及以上人群每日钙摄入量为1000~1200mg。维生素D分为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两者活性相同,用于OP防治的剂量为800~1200IU/d;对于日光暴露不足和老年人等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调整剂量至5000~6000IU/d,共8周,使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达到30μg/L以上。
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每日膳食钙摄入量约为400mg,因此尚需补充钙500~600mg/d。不同种类钙剂(碳酸钙、磷酸钙、氯化钙、枸橼酸钙等)的含钙量不同,其中碳酸钙的含钙量较高,吸收率亦较高,且易溶于胃酸;枸橼酸钙的含钙量较低,但水溶性较好,胃肠道不良反应小,且枸橼酸可减少肾结石的发生,适用于胃酸缺乏和存在肾结石风险的患者。高钙血症和高钙尿症患者应避免使用钙剂。充足的维生素D可增加钙的吸收,促进骨骼钙化,保持肌力,改善平衡,降低跌倒和再骨折的发生风险。
OP社区干预的药物有哪些?
OP社区干预的药物包括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其他机制类药物、中药等,需在二级或三级医院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个体化治疗。
01
骨吸收抑制剂:
①双膦酸盐类:包括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唑来膦酸、伊班膦酸钠等。口服双膦酸盐类药物禁用于食管排空延迟的食管异常及不能站立或坐直至少30min的患者。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的剂量为5mg/支,当患者肌酐清除率低于35mL/min时,禁止静脉输注双膦酸盐类药物,也不推荐口服。
②降钙素类:包括鲑鱼降钙素、鳗鱼降钙素等,可抑制破骨细胞生物活性、减少破骨细胞数量,并可减少急性骨丢失及缓解骨痛。
③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配体(RANKL)抑制剂:如地舒单抗,为RANKL特异性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可减少破骨细胞的形成、功能及存活,抑制骨吸收,肾功能损害及老年患者无需调整用药剂量。
④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可选择性作用于雌激素的靶器官,阻止骨丢失,增加骨密度。
⑤雌激素:可抑制骨转换,阻止骨丢失,围绝经期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更年期症状(血管舒缩症状)明显者可选用雌激素,无明显更年期症状者可选用盐酸雷洛昔芬。
02
骨形成促进剂:
甲状旁腺素类似物,如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1-34)。65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且骨密度T值<-2.5、绝经后女性多次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或髋部骨折、使用双膦酸盐后仍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推荐使用骨形成促进剂。
03
其他机制类药物:
①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包括骨化三醇、α-骨化醇等,无需肾脏1α-羟化酶羟化即具有活性,适合老年人、肾功能不全及1α-羟化酶缺乏者,不推荐作为日常补充。
②维生素K类:四烯甲萘醌可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提高骨量,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再骨折发生率。
文章参考引用:
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老年骨关节炎及骨质疏松症诊断与治疗社区管理专家共识(2023版).协和医学杂志,2023,14(3):484-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