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3-07-09
近视是世界范围的高发疾病。当前,全球近视患病率超过28.3%,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49.8%,而高度近视患病率将由目前的4.0%上升为9.8%。
当眼球调节放松时,根据等效球镜度(SE)划分:
①近视前期:SE≤+0.75D且>-0.50D;
②低度近视:SE≤-0.50D且>-3.00D;
③中度近视:SE≤-3.00D且>-6.00D;
④高度近视:SE≤-6.00D。
高度近视又分为:
①单纯性高度近视:SE≤-6.00D,成年后近视度数趋于稳定,不伴有导致视觉损害的眼底病变,最佳矫正视力(BCVA)一般正常或接近正常;
②病理性高度近视:SE≤-6.00D,成年后近视度数仍不断增加,伴有导致视觉损害的眼底病变及其他致盲性眼病,BCVA常低于正常。
高度近视的预防与管理
针对有高度近视家族史和遗传风险的人群,应早期开展基因遗传筛查,实现高度近视预防关口前移、临床早筛早诊,降低高度近视发病率。
高度近视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针对近视前期、低度近视期、中度近视期和高度近视期(单纯性高度近视和病理性高度近视)各阶段特征,采取及时、适宜的防控干预手段,推迟近视发病年龄,控制近视进展速度,加强高度近视管理,及时处理病理性高度近视并发症,从而实现最大程度降低病理性高度近视发生率、减少病理性高度近视并发症引起的不可逆性视功能损害,是高度近视防控与管理的重点。
近视前期
01
重要观察因素
针对尚未发生近视的儿童青少年,应注意观察以下方面:
基线屈光
定期监测儿童远视储备量。
基线年龄
推迟儿童出现近视前期状态的年龄,控制近视早发引起的高度近视发病风险增高。
屈光、眼轴变化
当儿童青少年近视度数持续增长、眼轴增长过快时,应提高警惕,尽快前往规范医疗机构检查。
近视危险因素
低年龄段儿童眼球仍处于发育阶段,容易受到遗传、环境影响。应重点关注具有高度近视家族史儿童的视力状态,可尽早开展基因筛查,评估高度近视风险,提前预防。对于户外活动减少、教育压力大、用眼习惯不当的儿童,应做好眼健康监测。
02
防控管理重点
延缓近视发生:
科普引导
加强低龄儿童、家长及学校的近视防控科普教育,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
行为指导
提倡儿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鼓励每天户外活动2h以上;加强读写姿态管理,严格限制高负荷近距离学习;合理饮食;保持充足睡眠,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长;改善用眼环境,合理调整室内照明和桌椅高度。
建档管理
提倡儿童青少年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建立屈光档案,完成每年2次眼健康检查。对于部分低龄或近视风险较高的儿童可缩短检查周期,每隔3个月进行1次眼健康检查。部分还未发展到近视,但远视储备明显不足或眼轴增长速度过快的儿童应尽早前往专业、规范的医疗机构进行医学咨询,遵医嘱科学防控。
临床干预
针对有高度近视家族史或眼部屈光参数急剧下降的儿童,应尽早开展遗传筛查,评估高度近视发病风险。
文章参考引用: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视光专业委员会,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视光学组, 等. 高度近视防控专家共识(2023).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23, 25(6): 4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