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

为什么会中暑,关于中暑有哪些预防建议?

来源: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3-07-11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天气,每当这个时候,各大医院的急诊科都会接诊到不少中暑的患者。


为什么会中暑?


因为高温、高湿、强热辐射天气可造成人体的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一旦机体无法适应,正常生理功能紊乱,体温异常升高,就会导致中暑。


分清中暑类型


中暑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不同,一般分为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也可出现混合型。


轻症中暑,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面色潮红、口渴、大量出汗、全身疲乏、心悸、脉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升高至38.5℃以上。轻度中暑要迅速脱离高温环境,移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平卧休息,给予含盐清凉饮料,一般可很快恢复。


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意识清醒,体温一般正常。


热衰竭是由于体液和体钠丢失过多,补充不足所致,以水电解质紊乱、周围循环衰竭为主要表现,常发生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病患者。热衰竭起病迅速,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


热衰竭是热痉挛和热射病的中间状态,热衰竭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可能会发展成为热射病。


热射病是一种致命的急症,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脑水肿、肾功能衰竭等症状。临床上,当患者出现持续高热达41℃~42℃,经过治疗后高烧仍不退去或者患者昏迷达到6~8小时即为重症标准。


中暑的预防建议


01

高温、高湿天气应避免户外活动


当温度和湿度均较高时,如气温>30℃,相对湿度>73%,中暑发生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即便是年轻、体力较好的人群,在高温高湿天气从事户外体育运动、重体力劳动,也有可能发生中暑。


02

特殊人群尽量“不出屋”


老年人、孕妇、婴幼儿、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夏季高温天气应尽量减少外出活动,保持充足睡眠。


03

外出应躲避烈日


出行应躲避烈日,不可于上午10点至下午16点在烈日下行走。这一时间段的阳光照射强度比较大,此时外出是其他时间段中暑可能性的10倍。若需要在这一时间段外出,必须做好防护工作,可以佩戴遮阳帽,打遮阳伞,涂抹防晒霜,准备好充足的水及饮料等。


04

提前准备相关药物


在炎热的夏季,最好每个人都能提前准备些防暑降温药物,比如藿香正气水、十滴水、人丹等。应明确这些药物的具体作用、有效期,放在随手可及的地方,避免这些药物接触高温、强光。


05

穿着有讲究


外出时穿着的衣物应尽可能地选用丝类、棉类等织物,少穿化纤品类的服装,防止人出汗后不能及时散热,引发中暑。


06

保证饮水充足


不要等口渴了才去喝水。结合具体温度、活动量,每天要喝1.5~2升的水。若出汗量较大,可以适当补充盐水,弥补人体由于出汗而缺失的盐分。夏季人体极容易缺钾,很容易感觉到疲劳,可以适当饮用含钾的茶水。


07

保证睡眠充足


夏季人体新陈代谢比较旺盛,消耗量较大,容易感觉疲劳,睡眠充足可以充分放松大脑及身体各个系统,有助预防中暑。在睡眠时,不可直接躺在空调的出风口或电风扇下方,防止患热伤风、空调病。



文章参考引用: 


【1】陆桂芳.三伏天防中暑[J].健康博览,2021,No.334(08):28-29.

【2】方艳.夏季中暑急救知识早知道[J].食品与健康,2023,35(06):30-31.